电影《隐入尘烟》火出圈,农村题材故事是如何引发观众共鸣的?
2022-09-06 12:16: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电影《隐入尘烟》火出圈,农村题材故事是如何引发观众共鸣的?《隐入尘烟》细腻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与土地为伴的生活点滴。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拍出了农事劳动的苦与美,也拍出了农人夫妇的善与爱,拍出了农村社会复杂的世情百态,既感染了观众,也治愈了观众,更启迪了观众。
《隐入尘烟》出圈了。近日,一部聚焦西北农村故事的文艺片票房一路上涨,从首日34.9万元跃居到日前的9000多万元,且口碑出众,在全网引发广泛讨论,频繁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隐入尘烟》何以逆袭?一方面在于作品本身过硬的艺术品质,更重要的是它切中了以农耕文明为基底的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结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代社会,《隐入尘烟》的出圈和走红,对于社会各界关注三农问题,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曾经,大荧幕上鲜少见到专门聚焦农民的作品,农民和土地多是作为一种背景板出现。而《隐入尘烟》却以平实而又不乏诗意的镜头,细腻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与土地为伴的生活点滴。借助光影的力量,我们得以同主人公马有铁、曹贵英一道拉车、耕地、播种、孵小鸡、盖房子、收小麦……在春去秋来、一砖一瓦、一饭一蔬中品味农事劳动的艰辛与美好。
《隐入尘烟》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拍出了农事劳动的苦与美,也拍出了农人夫妇的善与爱,拍出了农村社会复杂的世情百态,既感染了观众,也治愈了观众,更启迪了观众。有人说《隐入尘烟》和我们印象中脱贫后的农村有很大差别。细心的观众,通过马有铁夫妇结婚证上的日期,会发现电影拍摄的是2011年的中国农村。这部分光影只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前大历史下的一个微观文本,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农耕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一些困境。虽然是十多年前的故事,但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仍有不少启发。 要关注乡土社会不同人群,特别是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我们常说,要关心关爱农民,但往往容易把农民整体化、抽象化、概念化。我国地域广博,不同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甚至同一个村庄,农民之间生活水平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农民实现了小康梦,但仍有一部分人群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尤其是农村鳏寡孤独者、残疾人士。虽然对于这部分群体,有政策兜底保障,但是生活之于他们依旧不易。《隐入尘烟》对马有铁夫妇的深度聚焦,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知到农村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关爱农民,首先要“看见”农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农民,不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对于那些农村特殊群体,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爱。
要与农民共情,真正尊重农民意愿。应该说,我们做农业农村工作,初心都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好心办了糟心事、好事没办好的现象。为什么?有不少就是因为工作的视角偏高、线条过粗、方式生硬,没有从农民现实处境出发,忽视了农民的真实诉求,缺了与农民的共情心、同理心。比如电影中,给农民在城里建了楼房,但马有铁夫妇却并不愿意去,还发出了“人住在这里了,驴子、猪、鸡搁哪里住”的担忧。如果不是在电影中跟着他们一起“生活”过,我们很难理解这份担忧。为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尤其是作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决策时,不能只从自己的视角或者认知出发,只有设身处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盼农民之所盼,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农民心坎里,才能真正对农民有利。
要从农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马有铁夫妇是广大农民群体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但他们身上那种扎根土地的顽强韧劲和质朴无华的精神品格,却是中国农民的普遍写照。他们用亲手浇灌的土坯砖和朋友家借来的芨芨草在废弃的土地上盖起了象征新生活的房子,他们用纸箱子电灯泡孵化小鸡,靠一头驴一辆木头车收获庄稼……不依附、不等靠,纵使卑微如泥土,却依然努力在贫瘠的生活中用力获取每一丝雨露,向阳生长,在卑微中展现出不屈的人格与力量。这是电影最冲击人心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要汲取和凝聚的精神力量。
《隐入尘烟》并没有“隐入尘烟”,现实中的“马有铁”“曹贵英”,他们的故事也不会“隐入尘烟”。这片土地上所有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的付出也必不会“隐入尘烟”。这或许是这部片子出圈给我们的最大余韵。
《隐入尘烟》何以逆袭?一方面在于作品本身过硬的艺术品质,更重要的是它切中了以农耕文明为基底的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结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代社会,《隐入尘烟》的出圈和走红,对于社会各界关注三农问题,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曾经,大荧幕上鲜少见到专门聚焦农民的作品,农民和土地多是作为一种背景板出现。而《隐入尘烟》却以平实而又不乏诗意的镜头,细腻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与土地为伴的生活点滴。借助光影的力量,我们得以同主人公马有铁、曹贵英一道拉车、耕地、播种、孵小鸡、盖房子、收小麦……在春去秋来、一砖一瓦、一饭一蔬中品味农事劳动的艰辛与美好。
《隐入尘烟》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拍出了农事劳动的苦与美,也拍出了农人夫妇的善与爱,拍出了农村社会复杂的世情百态,既感染了观众,也治愈了观众,更启迪了观众。有人说《隐入尘烟》和我们印象中脱贫后的农村有很大差别。细心的观众,通过马有铁夫妇结婚证上的日期,会发现电影拍摄的是2011年的中国农村。这部分光影只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前大历史下的一个微观文本,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农耕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一些困境。虽然是十多年前的故事,但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仍有不少启发。 要关注乡土社会不同人群,特别是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我们常说,要关心关爱农民,但往往容易把农民整体化、抽象化、概念化。我国地域广博,不同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甚至同一个村庄,农民之间生活水平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农民实现了小康梦,但仍有一部分人群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尤其是农村鳏寡孤独者、残疾人士。虽然对于这部分群体,有政策兜底保障,但是生活之于他们依旧不易。《隐入尘烟》对马有铁夫妇的深度聚焦,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知到农村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关爱农民,首先要“看见”农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农民,不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对于那些农村特殊群体,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爱。
要与农民共情,真正尊重农民意愿。应该说,我们做农业农村工作,初心都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好心办了糟心事、好事没办好的现象。为什么?有不少就是因为工作的视角偏高、线条过粗、方式生硬,没有从农民现实处境出发,忽视了农民的真实诉求,缺了与农民的共情心、同理心。比如电影中,给农民在城里建了楼房,但马有铁夫妇却并不愿意去,还发出了“人住在这里了,驴子、猪、鸡搁哪里住”的担忧。如果不是在电影中跟着他们一起“生活”过,我们很难理解这份担忧。为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尤其是作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决策时,不能只从自己的视角或者认知出发,只有设身处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盼农民之所盼,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农民心坎里,才能真正对农民有利。
要从农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马有铁夫妇是广大农民群体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但他们身上那种扎根土地的顽强韧劲和质朴无华的精神品格,却是中国农民的普遍写照。他们用亲手浇灌的土坯砖和朋友家借来的芨芨草在废弃的土地上盖起了象征新生活的房子,他们用纸箱子电灯泡孵化小鸡,靠一头驴一辆木头车收获庄稼……不依附、不等靠,纵使卑微如泥土,却依然努力在贫瘠的生活中用力获取每一丝雨露,向阳生长,在卑微中展现出不屈的人格与力量。这是电影最冲击人心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要汲取和凝聚的精神力量。
《隐入尘烟》并没有“隐入尘烟”,现实中的“马有铁”“曹贵英”,他们的故事也不会“隐入尘烟”。这片土地上所有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的付出也必不会“隐入尘烟”。这或许是这部片子出圈给我们的最大余韵。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 让大运河文2022-12-07
- 以恰当创意提供差异化精神体验 唤起对美的2022-12-07
- 良渚遗址玉器鸟纹频现:良渚玉器鸟立高台图符2022-12-07
- 紧贴时代脉搏 把握时代主流 铸就文艺精品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2022-11-30
- “艺海拾遗”系列非遗展演活动:精准对接需2022-11-29
- 用全新方式讲述国潮文化——河南卫视“剧2022-11-29
- 历经千百年,今朝更耐看:齐鲁大地推动非遗保护2022-11-29
-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展现当代海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