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百年,今朝更耐看:齐鲁大地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2022-11-29 09:28: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致力于让非遗保护传承离开文化设施“小阵地”,走向群众日常生活“大市场”。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场馆升级改造、活动品牌提升等举措,齐鲁大地的诸多非遗项目,正在火热的生活中重新开出繁花。
打造队伍,夯实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是非遗事业科学传承发展的基石。多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统筹谋划,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实践,打造业务素质过硬、传承理念务实的非遗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普查健全民间艺术人才档案,整合全县1127名“秧歌博士”(秧歌教练)资源,建立秧歌人才库,按照不同流派,进行归档管理,择优推荐非遗传承人。同时,引导、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保护传承鼓子秧歌,形成300余名秧歌艺人为主体的传承人才梯队。特别是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从中小学校到幼儿园,商河县组建起136支非遗传承队伍,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实现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潍坊市非遗保护机构和当地聋哑学校、劳动就业培训学校联合开展潍坊刺绣职业教学活动,先后在城乡10多个社区培训学员400余名。这些学员目前已成为潍坊刺绣的社会骨干,影响着周围的人群。聋哑学校学习刺绣的聋哑人已熟练掌握刺绣技艺,并绣出具有商品价值的作品,成为他们今后的谋生手段。
更新理念,超前探索
非遗保护事业的新征程上,少不了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多年来,山东非遗战线秉承“内涵建设”“融合发展”理念,推动非遗走出传统阵地,走向广阔现代市场,取得阶段性成效。
济宁市金乡县的四平调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剧种,由流行于民间的演唱艺术“花鼓”演变而成。随着时代发展,艺人们不断革新,吸收入京剧、豫剧等腔调和表演艺术,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剧种——四平调。2006年,四平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乡县高度重视四平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注重原生态保护,强化活态化传承。2013年,金乡县人民政府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借助高校力量,金乡县对所有健在的四平调老艺人进行了唱腔、唱段的专题记录,初步建成金乡县非遗地方戏影音资料库,对四平调进行抢救性保护。
千百年来,威海荣成市的渔民在与大海风浪的抗争中,创造了以渔家锣鼓、渔家秧歌、渔民号子等为代表的“三渔文化”。在“三渔文化”的运用实践中,荣成市注重形式创新,不断提升传统文化活力。围绕渔民节、成山头吃会、赤山庙会等传统节庆,突破固有的方式,创新融入游客参与的展演形式,由渔民号子祈雨开篇起势,到渔家秧歌庆丰收结束,将传统渔家祭祀活动打造成为游客深度参与的地方文化盛宴。
创意制胜,助力振兴
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开展非遗助力文旅融合“金种子”工程,群众反响热烈。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打造了县、乡、村三级非遗项目展示平台,依托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县级非遗展厅,对全县项目布局进行总体展示和历史脉络整理,采用高科技手段对传统手工技艺利津水煎包的制作技艺、民间舞蹈虎斗牛等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展示,扩大非遗项目的知晓度。
日照市实行“非遗工坊+合作社”模式。在全市非遗资源集聚乡镇,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依托原有传统文化产业合作社等,融入非遗元素,打造多个“非遗工坊+合作社”,推动非遗产品研发生产。
临沂市郯城县开展“红色沂蒙 非遗传承”活动,突出非遗专业村引领作用,以非遗产业发展推动群众增收。
郯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夏立坤介绍,郯城县以非遗实践为载体的企业共有30多家,分布于各乡镇,主要有民族乐器制作、草柳编、中国结、木旋玩具等,形成了“个体户+培训基地+产业园”的非遗生产模式。这些非遗实践企业通过总厂吸纳周边群众人口就近就业、进村设立加工点带动群众就地就业、送料加工辐射至特定人口实现居家就业等方式,推动非遗产业健康发展。如胜利高大制帽厂在本镇及周边设立了50个代加工点,代加工点充分利用农户闲散时间,由技术人员传授草编技艺,带动周边村居发展草帽编制产业。每个加工点可带动300多人就业,共辐射带动周边1.5万余人增收,可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打造队伍,夯实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是非遗事业科学传承发展的基石。多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统筹谋划,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实践,打造业务素质过硬、传承理念务实的非遗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普查健全民间艺术人才档案,整合全县1127名“秧歌博士”(秧歌教练)资源,建立秧歌人才库,按照不同流派,进行归档管理,择优推荐非遗传承人。同时,引导、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保护传承鼓子秧歌,形成300余名秧歌艺人为主体的传承人才梯队。特别是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从中小学校到幼儿园,商河县组建起136支非遗传承队伍,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实现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潍坊市非遗保护机构和当地聋哑学校、劳动就业培训学校联合开展潍坊刺绣职业教学活动,先后在城乡10多个社区培训学员400余名。这些学员目前已成为潍坊刺绣的社会骨干,影响着周围的人群。聋哑学校学习刺绣的聋哑人已熟练掌握刺绣技艺,并绣出具有商品价值的作品,成为他们今后的谋生手段。
更新理念,超前探索
非遗保护事业的新征程上,少不了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多年来,山东非遗战线秉承“内涵建设”“融合发展”理念,推动非遗走出传统阵地,走向广阔现代市场,取得阶段性成效。
济宁市金乡县的四平调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剧种,由流行于民间的演唱艺术“花鼓”演变而成。随着时代发展,艺人们不断革新,吸收入京剧、豫剧等腔调和表演艺术,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剧种——四平调。2006年,四平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乡县高度重视四平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注重原生态保护,强化活态化传承。2013年,金乡县人民政府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借助高校力量,金乡县对所有健在的四平调老艺人进行了唱腔、唱段的专题记录,初步建成金乡县非遗地方戏影音资料库,对四平调进行抢救性保护。
千百年来,威海荣成市的渔民在与大海风浪的抗争中,创造了以渔家锣鼓、渔家秧歌、渔民号子等为代表的“三渔文化”。在“三渔文化”的运用实践中,荣成市注重形式创新,不断提升传统文化活力。围绕渔民节、成山头吃会、赤山庙会等传统节庆,突破固有的方式,创新融入游客参与的展演形式,由渔民号子祈雨开篇起势,到渔家秧歌庆丰收结束,将传统渔家祭祀活动打造成为游客深度参与的地方文化盛宴。
创意制胜,助力振兴
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开展非遗助力文旅融合“金种子”工程,群众反响热烈。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打造了县、乡、村三级非遗项目展示平台,依托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县级非遗展厅,对全县项目布局进行总体展示和历史脉络整理,采用高科技手段对传统手工技艺利津水煎包的制作技艺、民间舞蹈虎斗牛等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展示,扩大非遗项目的知晓度。
日照市实行“非遗工坊+合作社”模式。在全市非遗资源集聚乡镇,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程,依托原有传统文化产业合作社等,融入非遗元素,打造多个“非遗工坊+合作社”,推动非遗产品研发生产。
临沂市郯城县开展“红色沂蒙 非遗传承”活动,突出非遗专业村引领作用,以非遗产业发展推动群众增收。
郯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夏立坤介绍,郯城县以非遗实践为载体的企业共有30多家,分布于各乡镇,主要有民族乐器制作、草柳编、中国结、木旋玩具等,形成了“个体户+培训基地+产业园”的非遗生产模式。这些非遗实践企业通过总厂吸纳周边群众人口就近就业、进村设立加工点带动群众就地就业、送料加工辐射至特定人口实现居家就业等方式,推动非遗产业健康发展。如胜利高大制帽厂在本镇及周边设立了50个代加工点,代加工点充分利用农户闲散时间,由技术人员传授草编技艺,带动周边村居发展草帽编制产业。每个加工点可带动300多人就业,共辐射带动周边1.5万余人增收,可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 让大运河文2022-12-07
- 以恰当创意提供差异化精神体验 唤起对美的2022-12-07
- 良渚遗址玉器鸟纹频现:良渚玉器鸟立高台图符2022-12-07
- 紧贴时代脉搏 把握时代主流 铸就文艺精品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2022-11-30
- “艺海拾遗”系列非遗展演活动:精准对接需2022-11-29
- 用全新方式讲述国潮文化——河南卫视“剧2022-11-29
- 历经千百年,今朝更耐看:齐鲁大地推动非遗保护2022-11-29
-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展现当代海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