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可可:跨越时空的永恒旋律——观舞蹈作品《南海随想》有感
2022-09-03 08:57: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海南是个具有红色基因的省份,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重要贡献。1950年,海南岛刚获得解放,新中国第一部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即在广州首演,这部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强渡琼州海峡的历史壮举,也开启了新中国舞蹈历史的新纪元。令人兴奋的是,70多年后的今天,新一代的海南舞蹈人又将同一场战役搬上了舞台。2022年9月,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男子舞蹈团的原创舞蹈《南海随想》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舞蹈类决赛,作品用大写意的方式,以高度凝练的舞蹈语言,通过叙事与抒情的巧妙融合,向观众再现了解放海南岛的历史画面,为海南的舞蹈创作事业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宣示着对历史与信仰的传承。
《南海随想》剧照为研究海南舞蹈史,笔者曾收集和研读了与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相关的大量历史资料,老一辈舞蹈工作者植根于生活的创作态度、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及赋予强烈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手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诸多的启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海南舞蹈界工作,笔者对舞蹈《南海随想》的编导颜业岸的艺术修养、创作态度及作品风格都颇为欣赏。所以,当笔者第一次看到《南海随想》,仿佛听到了两代舞蹈艺术家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说《乘风破浪解放海南》是一部重在写实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那么《南海随想》则是一部虚实结合、注重情景交融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前者是对历史亲历者的讴歌,后者是通过大海对所承载历史的回忆。作为一名海南的舞蹈艺术工作者,笔者希望以自己对《南海随想》的观后感,向这份传承致敬。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美
《南海随想》以舞台中央的一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帽拉开帷幕,这是一顶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帽,聚光灯下静静闪耀的五角红星伴随着海鸥的叫声和海浪拍岸的背景音,将观众带入了那段峥嵘岁月。
激情磅礴的钢琴声,衬托着舞台上的风起云涌,群舞演员通过卡农、重复、对比等舞蹈手法的运用,以肢体动作演绎着翻涌、叠进的海浪,前赴后继地拍打着礁石,溅起巨大的浪花。此时的舞蹈动作模态化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将人体之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让观众从海浪的形式美感中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解放浪潮,仿佛置身于那个蓄势待发的历史时刻。
象征着时代感召的红绸被喷薄的音乐一次次扬起,也点燃了年轻人胸中的革命激情。经过了多次庄重的传递,那顶军帽终于戴在了少年的头上。暖黄色的定点光照映在舞台中央的小战士身上,画面显得温馨而惬意。这位海边长大的少年,正在享受与大海母亲的美好时光,只见他时而踏浪前行,不时被海浪高高托起;时而静坐在礁石上,向大海的尽头眺望。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他是那样的怡然自得,向观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畅想。历史的宏伟正是由无数生命的平凡所成就的,编导通过动与静的切换,使观众得以透过历史去认识和记住那些创造历史的鲜活生命。
当汹涌的海浪再起,观众瞬间被拉回到当年的琼州海峡。演员如抛物线般跃过海面,演绎着海上信号弹,拉开了强攻渡海战役的帷幕。小战士和他的战友们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乘着木帆船与敌人周旋斗争,演员们精湛的动作技巧展现出战士们的英勇与机智,此时的舞蹈构图多次出现了对生活物象和战争场面的模拟。在不断的画面叠加中,观众的情绪完全沉浸在战斗所带来的兴奋与紧张之中,而小战士的牺牲则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顶点,大海的呜咽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小战士的怀念,小战士可爱而稚嫩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高大,他的精神则激励着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投入到更激烈的战斗中,最终取得了解放海南岛的全面胜利。此刻,群舞演员的舞蹈动作幻化成大海起伏的波涛,通过对后浪推前浪的演绎,高歌人民解放战争中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南海随想》剧照虚实相生,激发想象力
中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说:“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实境依动态建构,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虚境靠情态引导,引发观众丰富的想象。在舞蹈《南海随想》中,编导对虚实结合的运用出神入化。通过“串小翻”“后空翻”“横飞燕”“挥鞭转”等技巧动作的有机组合,动态建构海上战争、壮烈牺牲、欢庆胜利等实境;通过情绪烘托及情真意切的表演使观众对战士们英勇战斗、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则是成功的虚境营造。另外,编导准确地捕捉了多种形态的海浪,并在作品中借着对海浪“实”的模拟,烘托战士们搏击风浪的战斗豪情,同时,也引发观众对大海作为这段历史的目击者和承载者的联想。
《南海随想》中最引人注目的道具当属那顶军帽,它不仅被用来开篇,介绍时代背景,还被巧妙地用来完成了对小战士英勇牺牲的叙事表达,更是编导“缘物寄情”的一个物件。在笔者看来,此处的军帽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是符号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人物形象。在海边长大的孩子通过戴军帽这一个动作,完成了少年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蜕变。第二重是象征意义,象征着革命战士的精神信仰。第一次,军帽是经过多次传递才被庄严地戴在少年头上,这个“传递”演绎的是中国革命事业的薪火相传;牺牲时,少年先将军帽高高举起,而后庄重地放在了自己的胸口,表达了他对革命信仰至死不渝的忠诚;小战士牺牲后,每位群舞演员都同时戴上了军帽,演绎着革命者的前赴后继。军帽被编导赋予了军魂的象征意义,构成了贯穿整部作品的精神脉络。
深耕海南,构建南海美
“夜幕降临,刚忙完在三亚举办的2018年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的彩排工作,我一个人来到海边,听着此起彼伏的海浪声,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耳畔隐约传来作曲家董乐弦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渔家姑娘在海边》,随着乐声和波涛声的交相呼应,海边长大的我心潮澎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要为这片海做点什么……”舞蹈《南海随想》的编导、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男子舞蹈团创立者、中学特级教师颜业岸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如是说。这句话讲述的是编导的创作动机,更揭示了一位编导成功的关键,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如果编导不动情、无所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正是这份对生活深厚的情感,《南海随想》把舞台意化成大海,让观众在海洋的意境中去追忆那段历史。通过流畅的运动线和一幅幅变幻的画面造型,让观众读出了这片海的喜怒哀乐,听到了这片海的呜咽咆哮,感受到了这片海的生生不息和永不言败,从而体会到了编导通过作品传递的精神内涵。
《南海随想》剧照南海滋养着世世代代的海南人民,如同一位年长者,过往的经历成就了博大的胸怀,波澜不惊且包容无数;又如同一名蓬勃少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斗志。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生长在海边的颜业岸,作为舞蹈编导和舞蹈教育工作者,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片海的深情。2012年创作群舞《博·鳌》,通过对“巨鳌”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海南人民“拼搏进取,独占鳌头”的博鳌精神。2013年的《南海潮》是描绘海南人民守望南海,在自然中拼搏发展的群舞。作品中编导使用了20根3米长的船桨和从天而降的船绳,使整个舞蹈画面气势磅礴。在大型道具的烘托下,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云飞浪卷的南海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南海渔民的劳动和生活以及他们乘风破浪的气概。纵观颜业岸的舞蹈作品,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生活、对南海的热爱,深厚的美术功底又让他在舞蹈的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独具敏锐的感知力和把控力,而对舞蹈的热爱与精益求精则使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创作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作为新时代的舞蹈人,颜业岸深情地说道:“南海是海南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永不过时的创作主题。”我们也期待着通过他的作品遇到更美好的海南。
(作者系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系主任。)
《南海随想》剧照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美
《南海随想》以舞台中央的一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帽拉开帷幕,这是一顶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帽,聚光灯下静静闪耀的五角红星伴随着海鸥的叫声和海浪拍岸的背景音,将观众带入了那段峥嵘岁月。
激情磅礴的钢琴声,衬托着舞台上的风起云涌,群舞演员通过卡农、重复、对比等舞蹈手法的运用,以肢体动作演绎着翻涌、叠进的海浪,前赴后继地拍打着礁石,溅起巨大的浪花。此时的舞蹈动作模态化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将人体之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让观众从海浪的形式美感中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解放浪潮,仿佛置身于那个蓄势待发的历史时刻。
象征着时代感召的红绸被喷薄的音乐一次次扬起,也点燃了年轻人胸中的革命激情。经过了多次庄重的传递,那顶军帽终于戴在了少年的头上。暖黄色的定点光照映在舞台中央的小战士身上,画面显得温馨而惬意。这位海边长大的少年,正在享受与大海母亲的美好时光,只见他时而踏浪前行,不时被海浪高高托起;时而静坐在礁石上,向大海的尽头眺望。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他是那样的怡然自得,向观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畅想。历史的宏伟正是由无数生命的平凡所成就的,编导通过动与静的切换,使观众得以透过历史去认识和记住那些创造历史的鲜活生命。
当汹涌的海浪再起,观众瞬间被拉回到当年的琼州海峡。演员如抛物线般跃过海面,演绎着海上信号弹,拉开了强攻渡海战役的帷幕。小战士和他的战友们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乘着木帆船与敌人周旋斗争,演员们精湛的动作技巧展现出战士们的英勇与机智,此时的舞蹈构图多次出现了对生活物象和战争场面的模拟。在不断的画面叠加中,观众的情绪完全沉浸在战斗所带来的兴奋与紧张之中,而小战士的牺牲则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顶点,大海的呜咽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小战士的怀念,小战士可爱而稚嫩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高大,他的精神则激励着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投入到更激烈的战斗中,最终取得了解放海南岛的全面胜利。此刻,群舞演员的舞蹈动作幻化成大海起伏的波涛,通过对后浪推前浪的演绎,高歌人民解放战争中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南海随想》剧照
中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说:“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实境依动态建构,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虚境靠情态引导,引发观众丰富的想象。在舞蹈《南海随想》中,编导对虚实结合的运用出神入化。通过“串小翻”“后空翻”“横飞燕”“挥鞭转”等技巧动作的有机组合,动态建构海上战争、壮烈牺牲、欢庆胜利等实境;通过情绪烘托及情真意切的表演使观众对战士们英勇战斗、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则是成功的虚境营造。另外,编导准确地捕捉了多种形态的海浪,并在作品中借着对海浪“实”的模拟,烘托战士们搏击风浪的战斗豪情,同时,也引发观众对大海作为这段历史的目击者和承载者的联想。
《南海随想》中最引人注目的道具当属那顶军帽,它不仅被用来开篇,介绍时代背景,还被巧妙地用来完成了对小战士英勇牺牲的叙事表达,更是编导“缘物寄情”的一个物件。在笔者看来,此处的军帽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是符号意义,代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人物形象。在海边长大的孩子通过戴军帽这一个动作,完成了少年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蜕变。第二重是象征意义,象征着革命战士的精神信仰。第一次,军帽是经过多次传递才被庄严地戴在少年头上,这个“传递”演绎的是中国革命事业的薪火相传;牺牲时,少年先将军帽高高举起,而后庄重地放在了自己的胸口,表达了他对革命信仰至死不渝的忠诚;小战士牺牲后,每位群舞演员都同时戴上了军帽,演绎着革命者的前赴后继。军帽被编导赋予了军魂的象征意义,构成了贯穿整部作品的精神脉络。
深耕海南,构建南海美
“夜幕降临,刚忙完在三亚举办的2018年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的彩排工作,我一个人来到海边,听着此起彼伏的海浪声,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耳畔隐约传来作曲家董乐弦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渔家姑娘在海边》,随着乐声和波涛声的交相呼应,海边长大的我心潮澎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要为这片海做点什么……”舞蹈《南海随想》的编导、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男子舞蹈团创立者、中学特级教师颜业岸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如是说。这句话讲述的是编导的创作动机,更揭示了一位编导成功的关键,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如果编导不动情、无所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正是这份对生活深厚的情感,《南海随想》把舞台意化成大海,让观众在海洋的意境中去追忆那段历史。通过流畅的运动线和一幅幅变幻的画面造型,让观众读出了这片海的喜怒哀乐,听到了这片海的呜咽咆哮,感受到了这片海的生生不息和永不言败,从而体会到了编导通过作品传递的精神内涵。
《南海随想》剧照
作为新时代的舞蹈人,颜业岸深情地说道:“南海是海南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永不过时的创作主题。”我们也期待着通过他的作品遇到更美好的海南。
(作者系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系主任。)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 让大运河文2022-12-07
- 以恰当创意提供差异化精神体验 唤起对美的2022-12-07
- 良渚遗址玉器鸟纹频现:良渚玉器鸟立高台图符2022-12-07
- 紧贴时代脉搏 把握时代主流 铸就文艺精品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2022-11-30
- “艺海拾遗”系列非遗展演活动:精准对接需2022-11-29
- 用全新方式讲述国潮文化——河南卫视“剧2022-11-29
- 历经千百年,今朝更耐看:齐鲁大地推动非遗保护2022-11-29
-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展现当代海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