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思维”:从材料出发思考艺术本体
2022-08-21 10:26: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唯物思维”:从材料出发思考艺术本体,这种‘唯物思维’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齐物’‘格物致知’等观念不谋而合,艺术家由此在‘物我两忘’中完成艺术创作。这种物质与生命一体化的认知方式既体现了东方智慧,也应和了后人类主义生态和谐的发展观。
花海(折纸) 2020年 李洪波
万物皆是材料,当把材料艺术单独提出来作为展览的主题,具体有着怎样的指向?近日,筹备4年之久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便重新审视了材料艺术在当下的意义。
“材料是一种物,所以叫‘唯物思维’,也是对当代艺术中过分强调观念的一种反拨,回到对材料本身的关注,也即回到艺术本体。”在总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看来,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新材料的出现让艺术家能够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方式去思考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他希望这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展览:到底材料能够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多少可能性?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潜力?
显然,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66件(组)入选作品恰好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应。
艺术家林岗的《仁者乐山》,用不锈钢片代替竹篾,用太湖石的造型来编织心中的琴,来回穿梭的金属片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仿佛折射着过去又揭示着未来。林乐成创作团队从自然中撷取创作灵感与表现媒材,在取得100个具有竹灯产品特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应用性竹装置《竹之光》。纸艺术家李洪波的作品《花海》则是用折纸的“武器”铺就了一片璀璨的花海,耀眼夺目、动人心弦,艺术家愿繁花开遍、世界安宁,再也不需要武器。艺术家徐小鼎的系列纸雕作品试图在作品中将城市肌理浓缩在多层纸雕带来的具有体积感和纵深感的平面中,用方寸之间的画面展现人类文明进行的痕迹。
拉脱维亚艺术家伊娃·科鲁米娜选择使用镀金的聚乙烯来制作成千上万个小肖像,在微妙的组合中思考作为个体的存在问题:尽管周围有成千上万的人,但人们却仍然无比孤独;也反思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命的处境——极为脆弱易逝。美国艺术家琼·舒尔茨的《笔记系列》作品通过布、纸、线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重塑完整性,作为诗人的艺术家写道:无意识地图绘着,使不可见的可见,让隐私的背面突显,把背面带到前面,从旧事物中牵引出新的绘画。
“城市肌理”系列之北京、香港(纸雕) 2022年 徐小鼎
马其顿艺术家安娜·约瓦诺夫斯卡的作品《绿洲》用透明的环氧树脂封存了一片片叶、一朵朵花和穿插其中的塑料娃娃部件,构造了一个个沉静而迷人的绿洲。这似乎应和了作品主题中的应有之义——在困境中的一方和平、安全、幸福之地。智利艺术家丹妮丝·布兰查德用社区回收的茶袋集体缝制了这件关于女性的“神圣外衣”,以微小之物织就伟大、以平常织就非凡,反思几个世纪以来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广度。
“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执行策展人梁开在向观众分享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历程的同时,也分析了材料是如何串联起人、事、物,讲述艺术的故事、个体的生命、群体的声音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她特别谈及,纺织、纤维等柔性材料常常与女性的生活与生命体验密切相关,成为女性艺术家创作表达的媒介基础,体现了女性的价值、柔性的力量。软与硬、柔与刚、阴与阳,当代材料艺术在不知不觉中为艺术中的性别平等与对话提供了实验场。
“材料艺术作品根植于日常生活。展览中的很多材料艺术作品采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回收的材料。经艺术家之手,这些‘材料’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体现了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理念。”梁开鼓励公众发现日常生活之美,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作,通过持续地探索与实践,用材料讲述自己的故事,达成“人人都是材料艺术家”的美好愿望。
观众在一场国际当代材料艺术的视觉盛宴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生动与魅力,打开想象力和艺术视野;而通过双年展构建国际材料艺术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外艺术家重新反思物质与物性,也为建构当代艺术的新路径、新理论与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正如张敢所说:“回到材料,重新建构和理解当代艺术,即是基于一种唯物主义视角,打开不同的可能,期待不同的声音,包括长期被主流艺术话语边缘化的东方的、第三世界的、女性的、地域性的、少数族群的声音等。这里的‘新’材料,不仅包括随着科技发展新增或新发现的材料,也指以新的方式和视角重新理解材料,反思材料使用和现代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网络时代的人类如何通过材料与物质世界相连。”
仁者乐山(不锈钢片编织) 2019年 林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马赛表示,张敢与国际策展团队、专家学者一道提出以材料视角重构当代艺术,也为工艺美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维度。同时,在以绘画、雕塑为代表的美术学科以及相关设计学科中,带有材料意味和倾向的艺术创作层出不穷,艺术家们的创作往往与某种特定的材料和形式相连,从而生发出不同的观念和声音,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这又给材料和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关联。
“‘唯物思维’的主题既体现了‘新唯物主义’视角下物质材料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希望将唯物的思维方式和质性的研究方法引入当代材料艺术的探索。这种‘唯物思维’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齐物’‘格物致知’等观念不谋而合,艺术家由此在‘物我两忘’中完成艺术创作。这种物质与生命一体化的认知方式既体现了东方智慧,也应和了后人类主义生态和谐的发展观。材料语言是一种共通的语言,同时‘唯物思维’又渗透了东方的智慧与哲学,因而,从材料出发介入当代艺术让东方的、中式的价值与审美传达成为可能,成为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并影响世界的一种建设性路径和方式。”马赛说。
花海(折纸) 2020年 李洪波
万物皆是材料,当把材料艺术单独提出来作为展览的主题,具体有着怎样的指向?近日,筹备4年之久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便重新审视了材料艺术在当下的意义。
“材料是一种物,所以叫‘唯物思维’,也是对当代艺术中过分强调观念的一种反拨,回到对材料本身的关注,也即回到艺术本体。”在总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看来,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新材料的出现让艺术家能够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方式去思考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他希望这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展览:到底材料能够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多少可能性?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潜力?
显然,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66件(组)入选作品恰好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应。
艺术家林岗的《仁者乐山》,用不锈钢片代替竹篾,用太湖石的造型来编织心中的琴,来回穿梭的金属片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仿佛折射着过去又揭示着未来。林乐成创作团队从自然中撷取创作灵感与表现媒材,在取得100个具有竹灯产品特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应用性竹装置《竹之光》。纸艺术家李洪波的作品《花海》则是用折纸的“武器”铺就了一片璀璨的花海,耀眼夺目、动人心弦,艺术家愿繁花开遍、世界安宁,再也不需要武器。艺术家徐小鼎的系列纸雕作品试图在作品中将城市肌理浓缩在多层纸雕带来的具有体积感和纵深感的平面中,用方寸之间的画面展现人类文明进行的痕迹。
拉脱维亚艺术家伊娃·科鲁米娜选择使用镀金的聚乙烯来制作成千上万个小肖像,在微妙的组合中思考作为个体的存在问题:尽管周围有成千上万的人,但人们却仍然无比孤独;也反思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命的处境——极为脆弱易逝。美国艺术家琼·舒尔茨的《笔记系列》作品通过布、纸、线在碎片化的生活中重塑完整性,作为诗人的艺术家写道:无意识地图绘着,使不可见的可见,让隐私的背面突显,把背面带到前面,从旧事物中牵引出新的绘画。
“城市肌理”系列之北京、香港(纸雕) 2022年 徐小鼎
“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执行策展人梁开在向观众分享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历程的同时,也分析了材料是如何串联起人、事、物,讲述艺术的故事、个体的生命、群体的声音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她特别谈及,纺织、纤维等柔性材料常常与女性的生活与生命体验密切相关,成为女性艺术家创作表达的媒介基础,体现了女性的价值、柔性的力量。软与硬、柔与刚、阴与阳,当代材料艺术在不知不觉中为艺术中的性别平等与对话提供了实验场。
“材料艺术作品根植于日常生活。展览中的很多材料艺术作品采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回收的材料。经艺术家之手,这些‘材料’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体现了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理念。”梁开鼓励公众发现日常生活之美,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作,通过持续地探索与实践,用材料讲述自己的故事,达成“人人都是材料艺术家”的美好愿望。
观众在一场国际当代材料艺术的视觉盛宴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生动与魅力,打开想象力和艺术视野;而通过双年展构建国际材料艺术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外艺术家重新反思物质与物性,也为建构当代艺术的新路径、新理论与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正如张敢所说:“回到材料,重新建构和理解当代艺术,即是基于一种唯物主义视角,打开不同的可能,期待不同的声音,包括长期被主流艺术话语边缘化的东方的、第三世界的、女性的、地域性的、少数族群的声音等。这里的‘新’材料,不仅包括随着科技发展新增或新发现的材料,也指以新的方式和视角重新理解材料,反思材料使用和现代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网络时代的人类如何通过材料与物质世界相连。”
仁者乐山(不锈钢片编织) 2019年 林岗
“‘唯物思维’的主题既体现了‘新唯物主义’视角下物质材料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希望将唯物的思维方式和质性的研究方法引入当代材料艺术的探索。这种‘唯物思维’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齐物’‘格物致知’等观念不谋而合,艺术家由此在‘物我两忘’中完成艺术创作。这种物质与生命一体化的认知方式既体现了东方智慧,也应和了后人类主义生态和谐的发展观。材料语言是一种共通的语言,同时‘唯物思维’又渗透了东方的智慧与哲学,因而,从材料出发介入当代艺术让东方的、中式的价值与审美传达成为可能,成为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并影响世界的一种建设性路径和方式。”马赛说。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 让大运河文2022-12-07
- 以恰当创意提供差异化精神体验 唤起对美的2022-12-07
- 良渚遗址玉器鸟纹频现:良渚玉器鸟立高台图符2022-12-07
- 紧贴时代脉搏 把握时代主流 铸就文艺精品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2022-12-02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2022-11-30
- “艺海拾遗”系列非遗展演活动:精准对接需2022-11-29
- 用全新方式讲述国潮文化——河南卫视“剧2022-11-29
- 历经千百年,今朝更耐看:齐鲁大地推动非遗保护2022-11-29
-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展现当代海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