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数字化转型的多个特点
2023-01-04 15:33:24 来源:环球网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IT重塑企业数字化转型(2022)》,2021年,我国数字化转型市场总体规模达21669亿元,在“十四五”规划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几年预计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有望在2025年逼近5万亿元大关。
2022年,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愈发显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行业经济发展韧性和动力明显提升,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推进数字化转型。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呈现出更强的普惠特性,即便是中小微市场主体,也有机会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增强企业转型能力、提升转型供给水平、加大转型政策支持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明确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工作思路,从开展数字化评估、推进管理数字化、开展业务数字化、融入数字化生态、优化数字化实践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转型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和今后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
回顾2022年,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AI普惠效应增加,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商业模式被重新构建,企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数实融合进程提速,加速新型人才需求攀升。
AI普惠效应增加,数字化应用在更多的场景
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的共同进步,AI人工智能技术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普惠效应。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能力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形成具体的应用,并在在促进产业发展及各式各样的场景中发挥作用。
以工业互联网场景为例,大量工业算法的研发以缺陷检查为目标。然而坏件本身是个小样本事件,且坏件形态各异,因而在数据收集层面以及数据人工标注层面,使用标准的大量有标签的坏件数据对检测模型进行训练,在产业中的实现难度极高。
在特斯联看来,CV弱监督自训练引擎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沉默数据,极大降低数据标注的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而优化后的MoCo框架不仅仅提高了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资源的消耗,提升了计算的效率。帮助降低了AI在产业界应用的门槛,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AI研发中的问题,找到AI有效应用落地的路径。
在公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文化类技术设施为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较之前已有改善,但内容的充实性、社会覆盖的广度,尤其对年轻一代知识接触方式的契合程度,目前仍有不少缺憾,亟需得到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赋能。
随着文化数字化的创新发展,“云端”听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观赏展会,甚至很多景点、文创园区直接被投射进一个虚拟数字世界,透过手机、VR( 虚拟现实技术)等移动设备就触手可及。线上线下的一体融合,线上+现场相结合的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艺术创作被广泛融入数字化新场景,带给广大用户丰富的文化体验。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数字化赋能,为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其中,探索数字内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场景、新模式。比如,腾讯通过整合乡村文旅资源、产业资源,发挥平台流量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助力当地产业升级,逐步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各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场景的不断丰富,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处于不断被重构的趋势。
商业模式被重新构建,企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众所周知,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资产、资源和生产要素,驱动着商业模式的智能化变革。信息技术发展及各项经济活动生产的数据,成为蕴含巨大价值的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的共享链接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点,不仅加速了要素之间的流通,降低业务成本。在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背景下,企业收集、储存、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也快速提升,信息的整合提高了生产和决策的智能化。
从最具代表性的汽车行业来看,数字化赋能该行业从数据中洞察汽车客户驾车和乘车中的体验问题和相应的机会,重构自己的新商业模式。一方面,车企利用车联网技术,打通内部的数据,让客户完整的价值和体验得以呈现,客户对代步车租赁的需求、共享出行等创新的业务,也开始了正向研发方面的数据应用。基于车辆网数据的分析,在了解车主的出行时间以及出行习惯后,将会通过大数据优化,解决交通堵塞、降低交通事故等问题,为便利出行提供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智慧交通的普及,与其相关的自动驾驶、充电桩分布等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优化,最终实现产业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比如,高科数聚通过为车企建立试驾管理、实时监控、用车行为、用户画像、故障监控、销售分析、网络选址等共计7大模块的数据处理能力,构建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的一体化大数据分析平台,帮助实现车企数智化升级,形成一个巨大价值的出行数据和服务生态,构建新商业模式。
而由新华三打造的产业数字大脑则为整个工厂、整个园区带来更先进的管理能力。
数字大脑决定了企业的运营逻辑,如何运用数据驱动、运用数据创新,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柔性生产”,其内核是要求生产企业根据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快速、灵活地调整生产配置,快速产出定制化产品,这也被视为制造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所在。在工厂里通过一系列工具能力的组合,在新华三数字大脑的通盘指挥下,系统可自动获取所需资讯,灵活地选择要组装的配置或材料,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据悉,工厂的换线速度可控制在0-3分钟内,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了7倍。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提升全民数字技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都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看来,数字职业的标识、数字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焦点,数字经济时代对于数字人才也将变成刚需。
数实融合进程提速,加速新型人才需求攀升
2022年9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提到,本次修订主要变化之一是对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围绕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绿色经济、依法治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战略。其中,围绕制造强国,把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和运维人员纳入其中;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把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和农业经理人纳入其中。
据了解,这次修订还增设了密码工程技术人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金融科技师等29个新的职业。这些新增的职业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新兴领域、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大类这次新增的职业主要是集中在数字技术领域,特别是专门增设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专门增设了这样一个小类,这个小类下设13个数字技术职业。
具体到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在数量和专业度上的需求之外,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深入,企业或机构等对于既懂得数字化技术又懂得所在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的需求加速攀升。
如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所说,“中国数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对从业者的知识、素养和数字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金融行业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为例,商业银行一般会成立金融科技事业部、网络金融部、科技创新部等部门,还会设立首席信息官职务,一般由分管信息技术部的行长担任。同时为了调动力量,很多商业银行还成立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本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另外,在科技人员数量上,商业银行加大了科技人员的比重,从而提升科技研发水平。根据2021年A股上市商业银行年报公布的数据,工商银行的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约为3.5万人,占工商银行员工总数的8.1%;建设银行科研人员数量排名第二,为15121人,占建设银行员工总数的比例为4.03%;招商银行的科研人员也超过1万人,占其员工总数的9.70%;杭州银行科研人员虽然仅有1433人,但是占其员工总数的比例最高,达到了13.7%;即使科研人员最少的南京银行也有712人,占该行员工总数的5.24%。
对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田永坡认为,目前,数字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应用需要大量科学家、工程师、技能人才等加以支撑。另外,数字产业发展还催生了一些新职业,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技能教育、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这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最后,大数据、AI、低代码等各类前沿科技的多场景应用,商业模式的重建,人才结构的优化,都正在以现有的数据处理与商业智能技术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助力企业、产业实现更快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2022年,数字经济的“倍增效应”愈发显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行业经济发展韧性和动力明显提升,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推进数字化转型。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呈现出更强的普惠特性,即便是中小微市场主体,也有机会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增强企业转型能力、提升转型供给水平、加大转型政策支持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明确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工作思路,从开展数字化评估、推进管理数字化、开展业务数字化、融入数字化生态、优化数字化实践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转型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指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和今后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
回顾2022年,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AI普惠效应增加,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商业模式被重新构建,企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数实融合进程提速,加速新型人才需求攀升。
AI普惠效应增加,数字化应用在更多的场景
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的共同进步,AI人工智能技术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普惠效应。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能力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形成具体的应用,并在在促进产业发展及各式各样的场景中发挥作用。
以工业互联网场景为例,大量工业算法的研发以缺陷检查为目标。然而坏件本身是个小样本事件,且坏件形态各异,因而在数据收集层面以及数据人工标注层面,使用标准的大量有标签的坏件数据对检测模型进行训练,在产业中的实现难度极高。
在特斯联看来,CV弱监督自训练引擎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沉默数据,极大降低数据标注的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而优化后的MoCo框架不仅仅提高了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资源的消耗,提升了计算的效率。帮助降低了AI在产业界应用的门槛,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AI研发中的问题,找到AI有效应用落地的路径。
在公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文化类技术设施为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较之前已有改善,但内容的充实性、社会覆盖的广度,尤其对年轻一代知识接触方式的契合程度,目前仍有不少缺憾,亟需得到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赋能。
随着文化数字化的创新发展,“云端”听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观赏展会,甚至很多景点、文创园区直接被投射进一个虚拟数字世界,透过手机、VR( 虚拟现实技术)等移动设备就触手可及。线上线下的一体融合,线上+现场相结合的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艺术创作被广泛融入数字化新场景,带给广大用户丰富的文化体验。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数字化赋能,为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其中,探索数字内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场景、新模式。比如,腾讯通过整合乡村文旅资源、产业资源,发挥平台流量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助力当地产业升级,逐步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各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场景的不断丰富,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处于不断被重构的趋势。
商业模式被重新构建,企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众所周知,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资产、资源和生产要素,驱动着商业模式的智能化变革。信息技术发展及各项经济活动生产的数据,成为蕴含巨大价值的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的共享链接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点,不仅加速了要素之间的流通,降低业务成本。在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背景下,企业收集、储存、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也快速提升,信息的整合提高了生产和决策的智能化。
从最具代表性的汽车行业来看,数字化赋能该行业从数据中洞察汽车客户驾车和乘车中的体验问题和相应的机会,重构自己的新商业模式。一方面,车企利用车联网技术,打通内部的数据,让客户完整的价值和体验得以呈现,客户对代步车租赁的需求、共享出行等创新的业务,也开始了正向研发方面的数据应用。基于车辆网数据的分析,在了解车主的出行时间以及出行习惯后,将会通过大数据优化,解决交通堵塞、降低交通事故等问题,为便利出行提供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智慧交通的普及,与其相关的自动驾驶、充电桩分布等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优化,最终实现产业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比如,高科数聚通过为车企建立试驾管理、实时监控、用车行为、用户画像、故障监控、销售分析、网络选址等共计7大模块的数据处理能力,构建从售前、售中、到售后的一体化大数据分析平台,帮助实现车企数智化升级,形成一个巨大价值的出行数据和服务生态,构建新商业模式。
而由新华三打造的产业数字大脑则为整个工厂、整个园区带来更先进的管理能力。
数字大脑决定了企业的运营逻辑,如何运用数据驱动、运用数据创新,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柔性生产”,其内核是要求生产企业根据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快速、灵活地调整生产配置,快速产出定制化产品,这也被视为制造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所在。在工厂里通过一系列工具能力的组合,在新华三数字大脑的通盘指挥下,系统可自动获取所需资讯,灵活地选择要组装的配置或材料,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据悉,工厂的换线速度可控制在0-3分钟内,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了7倍。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提升全民数字技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都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看来,数字职业的标识、数字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焦点,数字经济时代对于数字人才也将变成刚需。
数实融合进程提速,加速新型人才需求攀升
2022年9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提到,本次修订主要变化之一是对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围绕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绿色经济、依法治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战略。其中,围绕制造强国,把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和运维人员纳入其中;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把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和农业经理人纳入其中。
据了解,这次修订还增设了密码工程技术人员、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金融科技师等29个新的职业。这些新增的职业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新兴领域、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大类这次新增的职业主要是集中在数字技术领域,特别是专门增设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专门增设了这样一个小类,这个小类下设13个数字技术职业。
具体到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在数量和专业度上的需求之外,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深入,企业或机构等对于既懂得数字化技术又懂得所在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的需求加速攀升。
如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所说,“中国数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对从业者的知识、素养和数字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金融行业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为例,商业银行一般会成立金融科技事业部、网络金融部、科技创新部等部门,还会设立首席信息官职务,一般由分管信息技术部的行长担任。同时为了调动力量,很多商业银行还成立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本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另外,在科技人员数量上,商业银行加大了科技人员的比重,从而提升科技研发水平。根据2021年A股上市商业银行年报公布的数据,工商银行的科研人员数量最多,约为3.5万人,占工商银行员工总数的8.1%;建设银行科研人员数量排名第二,为15121人,占建设银行员工总数的比例为4.03%;招商银行的科研人员也超过1万人,占其员工总数的9.70%;杭州银行科研人员虽然仅有1433人,但是占其员工总数的比例最高,达到了13.7%;即使科研人员最少的南京银行也有712人,占该行员工总数的5.24%。
对此,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田永坡认为,目前,数字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应用需要大量科学家、工程师、技能人才等加以支撑。另外,数字产业发展还催生了一些新职业,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技能教育、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这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最后,大数据、AI、低代码等各类前沿科技的多场景应用,商业模式的重建,人才结构的优化,都正在以现有的数据处理与商业智能技术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助力企业、产业实现更快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回顾2022:数字化转型的多个特点2023-01-04
- 厦门火炬高新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释放发展2023-01-04
- 江苏锡山经开区: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建成环境2023-01-04
- 中国节能集团科技创新基地正式启用2023-01-04
- 多举措促进中关村示范区高端化 专业化 集约2023-01-04
- 山东济宁:加速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为2023-01-03
- 湖北: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经济发展亮点频2023-01-03
- 青岛莱西:从废弃矿区到“欧式风情庄园”2023-01-03
-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效2023-01-03
- 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祁连山的绿水青山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