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稻螺共生绿色生态 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2-12-30 13:20:20 来源:环球网
“‘稻螺共生’的方式,不仅让村民收入提高,也大大提升了螺蛳粉的品质。”广西柳州市鱼峰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钟木兴说。
金黄色的稻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弯下了腰;水稻秸秆下面,拇指大的田螺在水田里缓缓蠕动……前不久,鱼峰区白沙镇王眉村的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喜迎丰收。
在这片350亩的稻田里,稻花香,田螺肥,形成了稻螺共生的绿色生态。作为全国最大的螺蛳粉生产基地,近年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螺蛳粉原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智慧农业现代化,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2年10月,鱼峰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提出力争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稻梦”空间好生态
走进位于王眉村的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已收割的稻田里仍残留着稻花特有的香气。与常规稻田不一样的是,“稻螺共生”的秧苗往往插得比较稀疏,但是在专家的指导下,收成不会比普通的稻田少,有的甚至还会更多。
钟木兴介绍,“稻螺共生”是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田螺在稻田中活动及物质交换,增加水稻根部的营养物质并促进吸收,利于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而水稻能为田螺提供一个良好的避暑环境,从而实现稻、螺共生互惠互利的小生态。
“稻螺共生”模式,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由于缺少技术,曾经的村民只是采用“人放天养”的传统方式,在稻田中投放一些种螺和小螺,能养出多少算多少,产量极低甚至是没有产量。
为改变这种传统的种养模式,鱼峰区制作“螺蛳养殖扶持政策明白纸”,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发动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投入到螺蛳生产中来。同时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螺蛳养殖产量和质量的突破。邀请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和鱼峰区技术员组成的螺蛳养殖专家团队,全天候对养殖户进行螺田改造、投放螺苗、养殖管理等技术指导。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2022年鱼峰区螺蛳养殖面积达530亩,产量约256吨。而农民们通过把田承包给基地,一边当“租公”,一边在基地里打工,实现了足不出村就能拿到双份收入。
王眉村螺蛳粉产业园柳江人家螺蛳养殖基地工作组组长熊朝宣介绍,平时螺田都是让村民帮忙看管。插秧、收螺的时候最忙,每天会雇40多名村民来帮忙。63岁的王眉村村民黄忠命主要负责在螺田看水,协助施肥、除草等,每月收入3000元。“自己种田辛苦,租出去还有两份收入。”黄忠命说,现在田全部承包出去,可以得租金,还能帮老板做事拿“工资”。
智慧农业现代化
稻田养螺仅仅是鱼峰区通过科技铺就乡村振兴路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近年来,鱼峰区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螺蛳粉原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智慧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一部手机’就可以操控!”近日,白沙镇新安村的柳州瑞丰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的4条智能化木耳培植生产线投产,技术员在监控室一人就能操控解决大批量菌棒的均匀灌溉问题,对温度、湿度进行有效控制,摆脱气候条件制约,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菌棒长势,实现了日产木耳原材料菌棒1万包向3万包的飞跃。在达产的情况下,解决附近村子近百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带动增收。
钟木兴说,近年来,鱼峰区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发展螺蛳粉原材料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柳州螺蛳粉产业核心示范区为创新试点,大力推广“稻+螺+渔”的共生共养模式,“稻—豆—葱”“椒—豆—菜”等轮作种植模式,“菌—菜—竹”高效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的应用,推进种养模式多元化,改变原先土地单一的种植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引进农丰5号、桂丰一号、台毛一号等豇豆、毛木耳新品种18个,应用推广豇豆减肥减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笋竹无性育苗等新技术新成果14项。
同时,鱼峰区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推动智慧农业融合发展。先后开发螺蛳粉原材料智慧农业系统和龙翔云柳州螺蛳粉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害虫智能化捕捉、无人机统防统治、节水微喷滴灌系统等智能农业技术,使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靠天吃饭”变为“智能控制”,实现螺蛳粉全产业链从“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数字化、可视化、可追溯。
2022年,鱼峰区计划新增螺蛳粉原材料种植面积12350亩。有了螺蛳粉产业,鱼峰区的不少村民盖起了“螺蛳粉产业楼”,而村里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也跟着逐步提升,村民幸福感大大增加。
金黄色的稻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弯下了腰;水稻秸秆下面,拇指大的田螺在水田里缓缓蠕动……前不久,鱼峰区白沙镇王眉村的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喜迎丰收。
在这片350亩的稻田里,稻花香,田螺肥,形成了稻螺共生的绿色生态。作为全国最大的螺蛳粉生产基地,近年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螺蛳粉原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智慧农业现代化,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2年10月,鱼峰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提出力争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稻梦”空间好生态
走进位于王眉村的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已收割的稻田里仍残留着稻花特有的香气。与常规稻田不一样的是,“稻螺共生”的秧苗往往插得比较稀疏,但是在专家的指导下,收成不会比普通的稻田少,有的甚至还会更多。
钟木兴介绍,“稻螺共生”是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田螺在稻田中活动及物质交换,增加水稻根部的营养物质并促进吸收,利于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而水稻能为田螺提供一个良好的避暑环境,从而实现稻、螺共生互惠互利的小生态。
“稻螺共生”模式,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由于缺少技术,曾经的村民只是采用“人放天养”的传统方式,在稻田中投放一些种螺和小螺,能养出多少算多少,产量极低甚至是没有产量。
为改变这种传统的种养模式,鱼峰区制作“螺蛳养殖扶持政策明白纸”,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发动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投入到螺蛳生产中来。同时依靠科技的力量实现螺蛳养殖产量和质量的突破。邀请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和鱼峰区技术员组成的螺蛳养殖专家团队,全天候对养殖户进行螺田改造、投放螺苗、养殖管理等技术指导。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2022年鱼峰区螺蛳养殖面积达530亩,产量约256吨。而农民们通过把田承包给基地,一边当“租公”,一边在基地里打工,实现了足不出村就能拿到双份收入。
王眉村螺蛳粉产业园柳江人家螺蛳养殖基地工作组组长熊朝宣介绍,平时螺田都是让村民帮忙看管。插秧、收螺的时候最忙,每天会雇40多名村民来帮忙。63岁的王眉村村民黄忠命主要负责在螺田看水,协助施肥、除草等,每月收入3000元。“自己种田辛苦,租出去还有两份收入。”黄忠命说,现在田全部承包出去,可以得租金,还能帮老板做事拿“工资”。
智慧农业现代化
稻田养螺仅仅是鱼峰区通过科技铺就乡村振兴路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近年来,鱼峰区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推动螺蛳粉原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智慧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一部手机’就可以操控!”近日,白沙镇新安村的柳州瑞丰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的4条智能化木耳培植生产线投产,技术员在监控室一人就能操控解决大批量菌棒的均匀灌溉问题,对温度、湿度进行有效控制,摆脱气候条件制约,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菌棒长势,实现了日产木耳原材料菌棒1万包向3万包的飞跃。在达产的情况下,解决附近村子近百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带动增收。
钟木兴说,近年来,鱼峰区与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发展螺蛳粉原材料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柳州螺蛳粉产业核心示范区为创新试点,大力推广“稻+螺+渔”的共生共养模式,“稻—豆—葱”“椒—豆—菜”等轮作种植模式,“菌—菜—竹”高效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的应用,推进种养模式多元化,改变原先土地单一的种植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引进农丰5号、桂丰一号、台毛一号等豇豆、毛木耳新品种18个,应用推广豇豆减肥减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笋竹无性育苗等新技术新成果14项。
同时,鱼峰区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所,推动智慧农业融合发展。先后开发螺蛳粉原材料智慧农业系统和龙翔云柳州螺蛳粉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害虫智能化捕捉、无人机统防统治、节水微喷滴灌系统等智能农业技术,使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靠天吃饭”变为“智能控制”,实现螺蛳粉全产业链从“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数字化、可视化、可追溯。
2022年,鱼峰区计划新增螺蛳粉原材料种植面积12350亩。有了螺蛳粉产业,鱼峰区的不少村民盖起了“螺蛳粉产业楼”,而村里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也跟着逐步提升,村民幸福感大大增加。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形成稻螺共生绿色生态 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2022-12-30
- 平罗县:不断探索农村改革新举措 为乡村振兴2022-12-29
- 山东日照:城市建设美丽嬗变 人居环境不断优2022-12-29
- 四川成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 低碳化2022-12-29
- 从沉寂的小山沟到中国雪乡的金山银山2022-12-29
- 江西:“洋江萝卜”助力乡村振兴2022-12-28
-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2022-12-27
- 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体系 整合资2022-12-27
- 浙江嵊州:种粮队伍不断壮大 产业发展链条持2022-12-27
- 杭州萧山: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 形成优质共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