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聚焦

青海湖沙区技术成果价值大大提升 “生态+经济治沙”作用明显

2023-03-13 09:40:31  来源:新华网


      近期了解到青海湖沙区新选育的灌木、中药材、草本植被在示范区的种植平均盖度达65%,表明“生态+经济治沙”的方向准确可行,系列技术成果有很大推广应用价值。采用“植物活沙障”等种植模式使乔灌木树种与草本植物优势互补,形成规模,锁住了土壤层水分,有效抵御了干冷气候。

  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经过四年科技攻关,由青海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青海湖沙区“植物活沙障”系列技术最近通过专家组验收,相关成果在实践中成功应用,为高寒沙区防沙治沙提供了技术支撑。

  青海湖周边沙区海拔约3000米,属高寒地带,氧气稀薄,风大天寒。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放牧共同影响,湖边土地加速沙化,形势严峻。

  青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登山已连续30多年参与、主导青海湖沙区治理项目。张登山介绍,新突破来自2019年启动的“青海湖东综合防沙治沙及沙产业试验示范”项目,课题组在以往大面积固定流动沙丘的基础上,探索选育新型植物品种,把麦草沙障替换成“植物活沙障”,发展沙产业,实现更大生态、经济效益。

  据介绍,项目遇到的难题有四个:一是风大,苗木难以扎根;二是土壤层较薄,难以保水保肥;三是紫外线强,地温低,苗木成活不易;四是鼠兔等野生动物刨食,苗木难管护。

  “2020年春,团队尝试在春季第一场透雨后的三五天内播种栽苗,当年植物成活率超过85%,由此确定了有利于苗木扎根的最佳种植时间。”张登山介绍,“植物活沙障”是“燕麦沙障+乌柳”“燕麦、冰草沙障+花棒”和“燕麦、多年生牧草沙障+菊芋”等种植模式的统称,这些乔灌木树种与草本植物优势互补,形成规模,锁住了土壤层水分,有效抵御了干冷气候。

  树种选育是项目成功的又一关键要素。张登山说,科研团队分析青海湖地区树木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对植物的高海拔环境适应性进行评价,重点攻关树种筛选与繁育技术研究,“开始试种的沙冬青、板蓝根等,都因根茎易被鼠兔刨食而淘汰”。

  在项目实施期间,青海湖东建立了乡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20亩,试验示范区面积1000亩,“植物活沙障”成活率达90%,保存率达85%。来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验收专家组认为,新选育的灌木、中药材、草本植被在示范区的种植平均盖度达65%,表明“生态+经济治沙”的方向准确可行,系列技术成果有很大推广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11-2022 www.caezx.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交所资讯网 版权所有

邮箱:404873470@qq.com   联系电话: 0371-55337102   传真: 0371-55337102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50019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未标注"本站原创"的新闻均来自网络,旨在服务网民传播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