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工的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斩获联合国奖项
2022-12-13 12:08:59 来源:人民网
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始于2015年,7年后的今天,这个以“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为改造理念的项目,工程进度还未过半。近日,正是这个项目获得了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创新设计奖。这也是该奖2000年设立以来,江苏省首获此奖。
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地处南京老城南核心区域,串接着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个南京历史风貌区之一。
在过去,这里产权关系复杂,居住人口众多,留存的传统居住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如今,伴随着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它的名声不胫而走,游客们慕名而来,参观“共享院”,打卡网红咖啡馆。
“提升了历史性街区的宜居性”
街这边,老门东改造后对外营业;街那头,小西湖片区房屋密集、街巷逼仄、违建扎堆、设施老化,是典型的老城棚户区。6年前,像多数街坊们一样,王宝凤一家做好了搬迁的准备。
4.69公顷的街区内共有810户居民和25家工企单位,居住人口超过3000人,但人均居住面积仅10平方米。“许多家庭共用厨房,如厕要出门倒马桶,消防隐患也很严重。”王宝凤说。
事实上,在这一片区,不少户人家五代甚至六代人都住在这里,乡愁难以割舍;另一方面,生活的不便又让他们想着离开。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规划师、社区工作人员……王宝凤已记不清多少人上了多少次门。一轮轮上门征求意见,不停地询问他们,是想搬走还是留下来,留下来愿不愿意进行改造。
“螺狮壳里做道场”,到底怎么改,项目方也曾举棋不定。2013年,南京首个着眼于整体保护城市肌理的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老门东开街。一街之隔的小西湖片区是否也照搬老门东模式?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现在看,老门东确实有缺憾,就是缺了原住民,少了烟火气。”同时负责老门东和小西湖改造项目的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以下简称“历保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很多城市改造项目中,改造过的片区跟原先在这里居住的市民没了关系。
帮居民留住乡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2015年起,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收集了多轮居民意见,结合规划,反复梳理、磨合。小西湖片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新节奏。
据历保集团董事长范宁介绍,他们将整个小西湖片区规划为15个管控单元127个实施单元,“成熟一片改造一片”。尊重民意,让居民拥有更多话语权,让群众意见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平移安置房等创新举措应运而生。
家住马道街39号的许庆老人颇有感慨:“我家当时是D级危房,东南大学设计团队曾10多次登门,让我一同参与探讨房屋改造方案。”
“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在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评语中,评委会如此评价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参与此项目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表示,这是各国专家共识性的评价,小西湖通过“整体及综合的方式提升了历史性街区的宜居性”。
“更好的活化不是静态保护,而是动态的微更新”
改造后的堆草巷33号,被称为“刘家后院”。过去,居民刘光纪没事就爱在家中院落里摆弄花花草草,庭院中的百年石榴树、60年的枇杷树都是老刘的骄傲。2018年,历保集团与刘光纪协商把私家院落改造成共享院落,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出钱改造,将房屋后院重新设计布局,将原来的实体墙做成镂空花墙,打开后门对游客开放。
“周末人流量多的时候,半小时来逛院子的就有80多人。”刘光纪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的“心头好”能被更多人认可,他有了从未有过的获得感。
刘光纪的邻居陈鸿荣家则是改造的另一种模式——共生院落。1957年,7岁的陈鸿荣随父母搬到堆草巷,小小的院子里,整整塞下了5户人家、25口人。这次片区出新,陈鸿荣家变了样,增加了小阁楼、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像堆草巷这样的南京传统民居式院落,在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留了30余处。加之片区内留存的历史街巷、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风貌特征。
这种小尺度的更新方式缘何更容易得到各方接受?在韩冬青看来,织补更新正成为城市更新的一大主流方式,保护历史建筑已经成为共识。“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把建筑像文物一样供起来、空间冻结起来,碰都不能碰,对城市的发展意义并不大,更好的活化不是静态保护,而是动态的微更新。”他说,这种微更新就像“针灸”,刺激穴位,一旦疏通了整条经脉,整片区域就被激活了。
历保集团前期开发部经理张剑认为,从保护与再生角度来看,小西湖片区出新强调保护和修复历史社区的整体结构和形态特征,使之在走势、尺度、风貌等方面与其历史环境相协调。而更为重要的是,需关注老居民中已经存在的社会结构和真实需求,让他们留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并参与到开放的城市活动中。
如今,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已经开展了7年。何时完工?范宁也不清楚答案。“城市更新更像一出连续剧,在这场渐进式改造中,一切都是变化的,接下来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说。
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地处南京老城南核心区域,串接着夫子庙与门东历史街区,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2个南京历史风貌区之一。
在过去,这里产权关系复杂,居住人口众多,留存的传统居住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如今,伴随着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它的名声不胫而走,游客们慕名而来,参观“共享院”,打卡网红咖啡馆。
“提升了历史性街区的宜居性”
街这边,老门东改造后对外营业;街那头,小西湖片区房屋密集、街巷逼仄、违建扎堆、设施老化,是典型的老城棚户区。6年前,像多数街坊们一样,王宝凤一家做好了搬迁的准备。
4.69公顷的街区内共有810户居民和25家工企单位,居住人口超过3000人,但人均居住面积仅10平方米。“许多家庭共用厨房,如厕要出门倒马桶,消防隐患也很严重。”王宝凤说。
事实上,在这一片区,不少户人家五代甚至六代人都住在这里,乡愁难以割舍;另一方面,生活的不便又让他们想着离开。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规划师、社区工作人员……王宝凤已记不清多少人上了多少次门。一轮轮上门征求意见,不停地询问他们,是想搬走还是留下来,留下来愿不愿意进行改造。
“螺狮壳里做道场”,到底怎么改,项目方也曾举棋不定。2013年,南京首个着眼于整体保护城市肌理的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老门东开街。一街之隔的小西湖片区是否也照搬老门东模式?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现在看,老门东确实有缺憾,就是缺了原住民,少了烟火气。”同时负责老门东和小西湖改造项目的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以下简称“历保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很多城市改造项目中,改造过的片区跟原先在这里居住的市民没了关系。
帮居民留住乡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2015年起,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收集了多轮居民意见,结合规划,反复梳理、磨合。小西湖片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新节奏。
据历保集团董事长范宁介绍,他们将整个小西湖片区规划为15个管控单元127个实施单元,“成熟一片改造一片”。尊重民意,让居民拥有更多话语权,让群众意见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平移安置房等创新举措应运而生。
家住马道街39号的许庆老人颇有感慨:“我家当时是D级危房,东南大学设计团队曾10多次登门,让我一同参与探讨房屋改造方案。”
“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在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评语中,评委会如此评价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参与此项目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表示,这是各国专家共识性的评价,小西湖通过“整体及综合的方式提升了历史性街区的宜居性”。
“更好的活化不是静态保护,而是动态的微更新”
改造后的堆草巷33号,被称为“刘家后院”。过去,居民刘光纪没事就爱在家中院落里摆弄花花草草,庭院中的百年石榴树、60年的枇杷树都是老刘的骄傲。2018年,历保集团与刘光纪协商把私家院落改造成共享院落,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出钱改造,将房屋后院重新设计布局,将原来的实体墙做成镂空花墙,打开后门对游客开放。
“周末人流量多的时候,半小时来逛院子的就有80多人。”刘光纪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的“心头好”能被更多人认可,他有了从未有过的获得感。
刘光纪的邻居陈鸿荣家则是改造的另一种模式——共生院落。1957年,7岁的陈鸿荣随父母搬到堆草巷,小小的院子里,整整塞下了5户人家、25口人。这次片区出新,陈鸿荣家变了样,增加了小阁楼、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像堆草巷这样的南京传统民居式院落,在小西湖历史风貌区保留了30余处。加之片区内留存的历史街巷、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风貌特征。
这种小尺度的更新方式缘何更容易得到各方接受?在韩冬青看来,织补更新正成为城市更新的一大主流方式,保护历史建筑已经成为共识。“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把建筑像文物一样供起来、空间冻结起来,碰都不能碰,对城市的发展意义并不大,更好的活化不是静态保护,而是动态的微更新。”他说,这种微更新就像“针灸”,刺激穴位,一旦疏通了整条经脉,整片区域就被激活了。
历保集团前期开发部经理张剑认为,从保护与再生角度来看,小西湖片区出新强调保护和修复历史社区的整体结构和形态特征,使之在走势、尺度、风貌等方面与其历史环境相协调。而更为重要的是,需关注老居民中已经存在的社会结构和真实需求,让他们留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生活,并参与到开放的城市活动中。
如今,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已经开展了7年。何时完工?范宁也不清楚答案。“城市更新更像一出连续剧,在这场渐进式改造中,一切都是变化的,接下来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说。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未完工的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斩获联合国奖项2022-12-13
- 未完工的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斩获联合国奖项2022-12-13
- 完善信访制度 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2022-12-13
- 多措施出台 为百姓出实招 解难题2022-12-13
- 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2022-12-13
- 湖南湘潭:绿色能源与绿色建筑构造“双碳城市2022-12-13
- 多措并举 持续发力:黄山市歙县为知识产权事2022-12-13
- 硫酸铜养殖鱼渔民自己都不敢吃?专家:不属实勿2022-12-13
- 浙江:“智慧印章”数字化加码村居“廉动力”2022-12-13
- 广州海关查获8只活体甲虫 巴拉望巨扁锹甲力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