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之乡”紧跟时代形势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
2022-12-14 12:15:03 来源:环球网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是一个以编制鸟笼而闻名的苗族村寨,全村172户、628人,其鸟笼编制历史长达数百年,有着“鸟笼艺术之乡”的美誉。
未闻削竹声、难觅编笼人——这是记者近日在卡拉村看到的景象。
漫步村中,引人注目的除了好看的装饰性鸟笼,还有各种农家乐、民宿招牌。逛了一会儿,记者便来到老支书王玉和的老宅——一栋二层的干栏式吊脚楼。
但见一层房门洞开,入内却难觅人影。两侧房间如展厅般展示着苗族鸟笼和刺绣的创新产品,堂屋中堆放着一些做好的鸟笼。
“都在转型了。”正在记者仔细打量产品时,王玉和扯着嗓子迈入了家门,“都说‘人挪活树挪死’,产业不‘转’也不行。”
原来,王玉和刚从附近的易地搬迁安置新村回来。新村老村都有人居住,他在新村建了一栋鸟笼编制技艺研学体验馆。
“我们在继续编制鸟笼、传承技艺的同时,陆续开发了鸟笼灯罩、书架等产品,还走上了发展农家乐、民宿和非遗研学体验馆的旅游之路。”他说。
58岁的王玉和打小就跟着村中长辈学习鸟笼编制技艺。初中毕业后,他创业四年,最后选择把编制鸟笼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养鸟赏鸟’是一项文化传统,尤其受到苗族群众青睐。”王玉和说,卡拉村村民编制的鸟笼,既可用来自己养鸟,也可拿到集市出售,换点家用钱。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鸟笼编制技艺没能给卡拉村人带来多少财富。
“‘卡拉’二字源自苗语音译,意思是‘偏远之地’。偏居大山、土地稀少的村民一直受穷。”王玉和说,从踏入这个行业开始,他就想着改变村里人的命运。
“先要打开市场,有了市场才有销路,有了销路才能形成产业。”王玉和说,他和村里的几位年轻人,各自带着编制的鸟笼出去开拓市场。
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们花了三四年时间,跑遍了都匀市、贵阳市、昆明市等地。在结识了一些“业内人士”后,慢慢有了稳定订单,就专心在村里从事鸟笼生产。
“我们把订单派给村民,以优惠价格统一回收,再把产品统一批发出去,市场越做越大,带动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王玉和说,最多时,全村超过120户村民都在编制鸟笼,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品一度卖到海外,年销售额超过600万元。
作为成绩突出的致富带头人,王玉和在1998年进入村委会工作,先后担任村主任和村支书,带动村民稳定发展鸟笼产业20多年。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发展生态产业,加上鸟笼市场萎缩,卡拉村也加快走上了一条“转产”之路,在开发部分鸟笼灯罩、书架等新品的同时,主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我们以鸟笼编制技艺和文化为重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王玉和说,他耗资200多万元兴建并于2017年投用的鸟笼编制技艺研学体验馆,就是其迈出“转产”的第一步。
“我家还开了农家乐,也在装修刺绣、织锦体验工坊,旅游业已成为全家的主导产业,每年带来收入不低于五十万元。”他说,去年他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后,转行成了一名鸟笼编制技艺文化传播者,还被邀请到各地讲课。
据介绍,稳步“转产”以来,尽管遭受疫情影响,卡拉村依然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目前全村仅开设农家乐和民宿的农户就有32户,户均年收入约10万元。
回望深耕了大半辈子的鸟笼产业,王玉和显得风轻云淡。“产业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形势,生态文化旅游才是卡拉的方向。”他说,当前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正鼓足了劲加油干。
未闻削竹声、难觅编笼人——这是记者近日在卡拉村看到的景象。
漫步村中,引人注目的除了好看的装饰性鸟笼,还有各种农家乐、民宿招牌。逛了一会儿,记者便来到老支书王玉和的老宅——一栋二层的干栏式吊脚楼。
但见一层房门洞开,入内却难觅人影。两侧房间如展厅般展示着苗族鸟笼和刺绣的创新产品,堂屋中堆放着一些做好的鸟笼。
“都在转型了。”正在记者仔细打量产品时,王玉和扯着嗓子迈入了家门,“都说‘人挪活树挪死’,产业不‘转’也不行。”
原来,王玉和刚从附近的易地搬迁安置新村回来。新村老村都有人居住,他在新村建了一栋鸟笼编制技艺研学体验馆。
“我们在继续编制鸟笼、传承技艺的同时,陆续开发了鸟笼灯罩、书架等产品,还走上了发展农家乐、民宿和非遗研学体验馆的旅游之路。”他说。
58岁的王玉和打小就跟着村中长辈学习鸟笼编制技艺。初中毕业后,他创业四年,最后选择把编制鸟笼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养鸟赏鸟’是一项文化传统,尤其受到苗族群众青睐。”王玉和说,卡拉村村民编制的鸟笼,既可用来自己养鸟,也可拿到集市出售,换点家用钱。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鸟笼编制技艺没能给卡拉村人带来多少财富。
“‘卡拉’二字源自苗语音译,意思是‘偏远之地’。偏居大山、土地稀少的村民一直受穷。”王玉和说,从踏入这个行业开始,他就想着改变村里人的命运。
“先要打开市场,有了市场才有销路,有了销路才能形成产业。”王玉和说,他和村里的几位年轻人,各自带着编制的鸟笼出去开拓市场。
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们花了三四年时间,跑遍了都匀市、贵阳市、昆明市等地。在结识了一些“业内人士”后,慢慢有了稳定订单,就专心在村里从事鸟笼生产。
“我们把订单派给村民,以优惠价格统一回收,再把产品统一批发出去,市场越做越大,带动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王玉和说,最多时,全村超过120户村民都在编制鸟笼,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品一度卖到海外,年销售额超过600万元。
作为成绩突出的致富带头人,王玉和在1998年进入村委会工作,先后担任村主任和村支书,带动村民稳定发展鸟笼产业20多年。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发展生态产业,加上鸟笼市场萎缩,卡拉村也加快走上了一条“转产”之路,在开发部分鸟笼灯罩、书架等新品的同时,主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我们以鸟笼编制技艺和文化为重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王玉和说,他耗资200多万元兴建并于2017年投用的鸟笼编制技艺研学体验馆,就是其迈出“转产”的第一步。
“我家还开了农家乐,也在装修刺绣、织锦体验工坊,旅游业已成为全家的主导产业,每年带来收入不低于五十万元。”他说,去年他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后,转行成了一名鸟笼编制技艺文化传播者,还被邀请到各地讲课。
据介绍,稳步“转产”以来,尽管遭受疫情影响,卡拉村依然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目前全村仅开设农家乐和民宿的农户就有32户,户均年收入约10万元。
回望深耕了大半辈子的鸟笼产业,王玉和显得风轻云淡。“产业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形势,生态文化旅游才是卡拉的方向。”他说,当前村民对未来充满信心,正鼓足了劲加油干。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鸟笼之乡”紧跟时代形势 打造生态文化旅2022-12-14
- 西林: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乡村振兴2022-12-14
- 江西鹰潭昔日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地变成如今“2022-12-14
- 海南乐东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致富2022-12-14
- 邮储银行郴州市分行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信贷助2022-12-14
- 当涂县石桥镇:“学中做 做中学”掀起学习热2022-12-13
- 贵州农户“科特派推荐e贷”赋能乡村产业发2022-12-13
- 保农民收益 顾经济大局:确保小麦价格在合理2022-12-12
- 邮储银行沅江市支行:深耕“三农”领域 “农2022-12-12
- 邮储银行大理州分行:金融“活水”润三农 全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