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塑形与铸魂
2022-07-22 08:58: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具有铸魂化人的实践价值,能够持续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凝神聚气。
乡村文化振兴
以铸魂赋能为核心宗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总体部署,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如何做好乡村文化振兴?一是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引导塑造新型乡风文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使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走深走实。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文化引导教化,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以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体,持续提升乡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乡村文明程度,实现铸魂化人的目标。二是以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旨归,守住乡土文化的传承根基。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人民群众的底气,以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为前提,探索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体系,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三是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增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力量。统筹用好乡土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紧紧抓住“文旅+”“互联网+”“金融+”等机遇,推动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特色乡镇和山水田园综合体“三位一体”的乡村产业格局,回流乡村人才,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乡村生活水平。乡村文化振兴树立乡风正气、增强乡土自信、夯实文化根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乡村文化振兴
以建设现代乡村文化体系为目标
乡村文化振兴应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价值引领,以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乡村文化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底色,勾勒现代乡村文化体系。一是打造乡风文明体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风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社会各项事务始终,通过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乡村人民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和落后观念,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打造乡风文明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乡村精神文明秩序为重要依托,有机融入乡规民约等优秀农耕文化价值,逐步凝聚起乡村社会有序运行的强大向心力。二是打造乡村文化供给体系。满足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文化供给体系。从文化事业角度看,需要全面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向乡村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乡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文化产业角度看,要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挖掘和放大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价值,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以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围绕乡村思想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文化旅游、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多元形式,推动“乡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机制,持续形成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优势。四是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体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原动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体系,需要内外结合、个体和组织齐抓。内外结合就是既要组织和动员村域文化人、传统艺人、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等文化能人,又要引入艺术家、设计师、离乡成功人士等新乡贤,打造以“乡情、乡俗、乡愁”为纽带的文化人才梯队。个体和组织齐抓,就是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赋能赋权工具,培育乡村文化组织、文化志愿组织等,以壮大组织化的乡村文化主体。
乡村文化振兴
以破解瓶颈难题为首要任务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土建设的“升级版”,又是乡土问题的“破解版”。当前在乡村文化有序振兴的同时,仍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乡土转型中村域文化式微的瓶颈难题。当下“乡土中国”正在向城乡中国转型,乡村群体出现分化,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逐渐被“工具性差序格局”所取代,原来传统文化体系中较强的道德约束和价值规范功能逐渐减弱,传统家庭价值观念淡化,乡村人际关系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功利化和人情商品化的特征,甚至出现传统道德严重失范的现象。同时,在外部市场经济和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下,乡村人口持续流失,“工具性”的行动逻辑强化了农民的个体价值,乡村共同体式微。加之,逐渐减少的村域传统场景,也导致乡土情怀逐渐消弭,乡村文化及其物理场域随之消弭。这需要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将乡村文化纳入整体建设视域,以构筑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最大公约数。二是亟待破解文化建设理念滞后和文化供给“悬浮”的瓶颈难题。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中仍存在“选择性治理”“重经济轻文化”等惯习,短期高回报的经济行为成为基层干部的工作首选。这是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落后观念不能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阻碍,亟须引入现代化同步发展理念。同时,乡村文化事业“悬浮化”特征仍然明显,一方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日趋标准化、均等化,但另一方面却呈现出“重建设、轻管理,重绩效考核、轻农民参与”等与乡村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衔接的现象。因此,改变供需不匹配的“悬浮化”弊病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亟须越过的一道坎,供需脱节的现象需得到根本性扭转。
乡村文化振兴
以整体生态观为路径指南
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同向而行、互为建构,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文化振兴保驾护航。坚持乡村文化振兴整体观,统筹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宗旨、现代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和破解瓶颈难题等综合需求,着力从树立乡村文化主流价值观、强化乡村文化认同感、营造乡村文化空间、优化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夯实乡村文化主体自觉等方面,构筑乡村文化振兴的“五位一体”路径。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乡风文明引领力。倡导以鲜活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铸牢乡村文化振兴之魂。二是赓续乡村文脉,增进农民文化认同感。从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转化入手,延续历史文脉,将乡土文脉传承融进乡村教育,创新保护、传承弘扬乡村文化的方法和载体,强化乡村文化认同感,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三是空间再造,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公共场景。践行“精准供给、供需匹配”的理念,打造有颜、有品、有效的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管理、运营模式,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乡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第一阵地,切实满足乡村群众美好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优化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打造乡村文化“活起来”的运行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制、通畅沟通机制,深度挖掘乡村资源有效配给的制度潜力,激发多元主体建设动力。五是聚力城乡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能动性。统筹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工作,探索将外来文化人才的“输血”和本土文化人才的“造血”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打通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循环的关键节点,形成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文化人才“引进来”、科技赋能乡村文化人才“强起来”、制度赋能乡村文化人才“留下来”的良好氛围。
乡村文化振兴
以铸魂赋能为核心宗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总体部署,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如何做好乡村文化振兴?一是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引导塑造新型乡风文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使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走深走实。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文化引导教化,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以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体,持续提升乡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乡村文明程度,实现铸魂化人的目标。二是以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旨归,守住乡土文化的传承根基。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人民群众的底气,以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为前提,探索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体系,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三是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增强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力量。统筹用好乡土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紧紧抓住“文旅+”“互联网+”“金融+”等机遇,推动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特色乡镇和山水田园综合体“三位一体”的乡村产业格局,回流乡村人才,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乡村生活水平。乡村文化振兴树立乡风正气、增强乡土自信、夯实文化根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乡村文化振兴
以建设现代乡村文化体系为目标
乡村文化振兴应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价值引领,以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乡村文化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底色,勾勒现代乡村文化体系。一是打造乡风文明体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风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社会各项事务始终,通过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乡村人民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俗和落后观念,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打造乡风文明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面继承和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乡村精神文明秩序为重要依托,有机融入乡规民约等优秀农耕文化价值,逐步凝聚起乡村社会有序运行的强大向心力。二是打造乡村文化供给体系。满足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文化供给体系。从文化事业角度看,需要全面嵌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向乡村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乡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文化产业角度看,要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挖掘和放大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价值,丰富乡村文旅产品,以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围绕乡村思想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文化旅游、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多元形式,推动“乡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机制,持续形成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优势。四是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体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原动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体系,需要内外结合、个体和组织齐抓。内外结合就是既要组织和动员村域文化人、传统艺人、文化志愿者、文艺爱好者等文化能人,又要引入艺术家、设计师、离乡成功人士等新乡贤,打造以“乡情、乡俗、乡愁”为纽带的文化人才梯队。个体和组织齐抓,就是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运用赋能赋权工具,培育乡村文化组织、文化志愿组织等,以壮大组织化的乡村文化主体。
乡村文化振兴
以破解瓶颈难题为首要任务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土建设的“升级版”,又是乡土问题的“破解版”。当前在乡村文化有序振兴的同时,仍存在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乡土转型中村域文化式微的瓶颈难题。当下“乡土中国”正在向城乡中国转型,乡村群体出现分化,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逐渐被“工具性差序格局”所取代,原来传统文化体系中较强的道德约束和价值规范功能逐渐减弱,传统家庭价值观念淡化,乡村人际关系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功利化和人情商品化的特征,甚至出现传统道德严重失范的现象。同时,在外部市场经济和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下,乡村人口持续流失,“工具性”的行动逻辑强化了农民的个体价值,乡村共同体式微。加之,逐渐减少的村域传统场景,也导致乡土情怀逐渐消弭,乡村文化及其物理场域随之消弭。这需要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将乡村文化纳入整体建设视域,以构筑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最大公约数。二是亟待破解文化建设理念滞后和文化供给“悬浮”的瓶颈难题。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中仍存在“选择性治理”“重经济轻文化”等惯习,短期高回报的经济行为成为基层干部的工作首选。这是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落后观念不能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阻碍,亟须引入现代化同步发展理念。同时,乡村文化事业“悬浮化”特征仍然明显,一方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日趋标准化、均等化,但另一方面却呈现出“重建设、轻管理,重绩效考核、轻农民参与”等与乡村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衔接的现象。因此,改变供需不匹配的“悬浮化”弊病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亟须越过的一道坎,供需脱节的现象需得到根本性扭转。
乡村文化振兴
以整体生态观为路径指南
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同向而行、互为建构,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文化振兴保驾护航。坚持乡村文化振兴整体观,统筹乡村文化振兴铸魂赋能宗旨、现代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和破解瓶颈难题等综合需求,着力从树立乡村文化主流价值观、强化乡村文化认同感、营造乡村文化空间、优化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夯实乡村文化主体自觉等方面,构筑乡村文化振兴的“五位一体”路径。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乡风文明引领力。倡导以鲜活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铸牢乡村文化振兴之魂。二是赓续乡村文脉,增进农民文化认同感。从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转化入手,延续历史文脉,将乡土文脉传承融进乡村教育,创新保护、传承弘扬乡村文化的方法和载体,强化乡村文化认同感,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三是空间再造,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公共场景。践行“精准供给、供需匹配”的理念,打造有颜、有品、有效的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管理、运营模式,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乡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第一阵地,切实满足乡村群众美好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优化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打造乡村文化“活起来”的运行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制、通畅沟通机制,深度挖掘乡村资源有效配给的制度潜力,激发多元主体建设动力。五是聚力城乡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能动性。统筹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工作,探索将外来文化人才的“输血”和本土文化人才的“造血”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打通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循环的关键节点,形成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文化人才“引进来”、科技赋能乡村文化人才“强起来”、制度赋能乡村文化人才“留下来”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广西:支撑数字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2022-12-08
- 福建云霄以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22-12-08
- 谯城区颜集镇:入冬韭菜正鲜 农民致富路宽2022-12-07
- 亳州谯城区龙扬镇:组织观摩交流 提升人居环2022-12-06
- 亳州谯城区魏岗镇:志愿服务在行动 改善环境2022-12-06
- 当涂石桥镇:念好“三字诀”全面推进信用村建2022-12-06
- 乡村振兴 产业先行:一根竹子打造湖南祁阳乡2022-12-05
- 当涂县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2022-12-05
- 当涂塘南镇:田间奏响收割曲 抢收晚稻颗粒归2022-12-05
- 当涂县姑孰镇再度入选“全国千强镇”位列全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