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古老而年轻的家园

2022-09-17 12:43: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古老而年轻的家园,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东门的一个低洼处,静静地躺着一块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距离城头山东南一公里处,考古专家还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的人工栽培稻。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澧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9月,在缕缕稻香中,我走进湖南常德澧县,走进位于澧阳平原的城头山。中稻正进入收割期,饱满的稻穗弯腰而立,仿佛是在致敬土地。

对于脚下这方土地的情感,我和稻子一样,除了敬仰,找不出更加合适的词语与姿态。

先人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今,人们依然在先人们耕种过的土地上,春耕秋收,繁衍生息。那兜结穗的古老稻作之根,犹如脉冲,让我在某些个瞬间似乎接收到远古的信号,这信号呼唤着我,犹如母亲呼唤一个远行的孩子,呼唤我归去。

我也是城头山的子民,6000多年后,我来寻它,寻一座城市最早的根基。

人类文明的生长,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城的产生。这样的标志首先出现在澧阳平原,那就是城头山这座中国最早期城市的诞生。

如今,在城头山遗址,我们还能看见清澈的古护城河、耸立的老墙垣。护城河在东南面和正东面分别有一个出口,出口与自然河道相连,城里人可以走出城墙,乘小船或坐木筏随水而行,达澧水,泛洞庭,抵长江,赴东海。

这座城市最远古的那段城墙,已经历了6000多年的风雨。在澧阳平原史前遗址博物馆,便陈列着一段城墙断壁,土层剖面清晰可见不同颜色的夯筑层,似一页页跨越千载的无声日历。考古专家对西南城墙进行了解剖分析,以时间为序,从上而下将土层分成了12层,越往下年代越久远。专家们层层溯源,在每一层土壤里寻找暗含的时光密码,或是一点陶片,或是一丝膏泥,或是一个夯窝……

第12层便是古城最早一期城墙,它与环城壕沟同时建造,并在壕沟取土,用土筑城,建成了中国历史上首座以宽深的护城河和高大的城墙合围而成的具有双重防御功能的城。这是城头山人从距今6300年前开始、经历4次扩建加修、耗时1500年才完成的一项伟大工程。

这伟大的工程,似铜墙铁壁一般守护着城垣内约8万平方米的祥和与安宁。先民们居于此,留下了一道道最早期“城市人”的生活轨迹。

现在,走进这古老的城址,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生活痕迹:斜倚的瓦罐似乎还飘着食物的香气,筑城的夯窝仿佛还盛着大风歌的热烈,田间稻谷吐穗,空气中好像还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那丰收的味道与如今的丰收气象是一脉相承的。6000多年后,我呼吸着稻田里的丰收气息,来寻它,寻一方古老水稻田的那盘老根。

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东门的一个低洼处,静静地躺着一块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当地的考古专家告诉我,这块水稻田被发掘时露出青灰色的静水沉积,表面呈现出水稻田特有的龟裂纹,稻田里还能看见稻秆和根须往下伸展,泥土中有大量的稻梗、炭化稻谷、蓼科水生植物,还有一个田螺沉睡在田埂边,一觉就睡了几千年。

距离城头山东南一公里处,考古专家还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的人工栽培稻。如果从那时算起,到城头山开始筑城,稻作农业已在城头山及其周边地区走过了两三千年历史,经历了两三千次轮回的春耕秋收。

那古老水稻田里结出的稻子,是否也如现在收割的稻谷一样颗粒饱满、蕴藏生机?在一个玻璃展柜里,我看见了数颗6500多岁、已经炭化的稻谷,尽管已经变黑、没有了金秋的颜色,但是一颗颗饱满硬朗,如同一个个老者,满是故事。

站在古老的稻谷前,我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曾经就是靠着这一粒粒稻谷的滋养,城头山居民们生生不息,他们在城市里构筑起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祠区,他们唱着夯城的号子、祭祀的“问天”,发出狩猎时的呐喊、收获时的祝福……

这片曾经生长过古老稻谷的土地,如今依旧是家园,春播秋收、夏种冬藏,一如往昔。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11-2022 www.caezx.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交所资讯网 版权所有

邮箱:404873470@qq.com   联系电话: 0371-55337102   传真: 0371-55337102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50019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未标注"本站原创"的新闻均来自网络,旨在服务网民传播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