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千年瓷都:与世界对话讲好中国故事

2023-02-03 12:41:57  来源:环球网
   碧海扬帆,千百年来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从这里出发,穿越重洋远播璀璨的中华文明。

   景德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宏图起笔,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今天的景德镇开启与世界对话讲好中国故事的崭新篇章。

   由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不久前在景德镇举行。作为配套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精品展”,从去年12月19日一直延续到今年1月,上百位艺术家在瓷上绘制他们心中的美丽中国。因“瓷”结缘,丝路探“新”,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

   景德镇因皇家御窑蜚声海内外。一位历史学者说,景德镇作为御窑瓷器的创新基地,千年历史表明,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

   正是孜孜以求不断创新,让景德镇这座小城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辉。一眼千年,对话世界,穿行在景德镇的里弄巷陌,新的气象扑面而来:3万多名“景漂”在这里聚集,不朽的工匠精神在这里传承,时尚与文化在这里碰撞,景德镇逐渐成为世界感知美丽中国的一扇窗。“景”就是美,“德”就是好,“镇”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邂逅“诗与远方”。

   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进程中,景德镇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新平台:瓷上中国 对话世界

   商队穿越茫茫沙漠抵达终点,一座金色拱桥联起世界两端……景德镇陶溪川球磨美术馆中,阿拉伯艺术家沙克尔·哈立德·萨拉什创作的《文明相遇》油画,艺术再现了两河文明与中华文明两大古老文明的相遇。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

   历史上,沿着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和景德镇能工巧匠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

   青花为证,交流永续。

   2019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千年瓷都被赋予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任,景德镇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拥抱世界。

   与世界对话,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互鉴 3年前,从埃及法尤姆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马赫迪·艾哈迈德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古瓷片上的文字,从古老瓷器上的阿拉伯文字中感受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跨越千年的丝路情缘。

   马赫迪通过瓷器考古触摸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脉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他来到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古建筑现场探寻。“能在瓷都景德镇实地了解制瓷的历史,这是全球考古学者都向往的机会。”马赫迪说。

  作为中国唯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象牙塔内,已累计吸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留学生前来求学。

   与世界对话,“洋景漂”来这里驻场创作 8年前,法国姑娘开弥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翌年来到景德镇常住至今。“在景德镇,常常能感受到创作的灵感闪耀,这是一座能引起外来者情感共鸣的城市。”

   历史的积淀,铸就景德镇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艺术氛围。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自古,景德镇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今天,景德镇以新的方式吸引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前来。

   在景德镇一间间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国际艺术家工作室中,已经有50多个国家的外国艺术家驻场创作。28岁的马来西亚小伙子吴镇熙,已在这里度过9年时光,他说,对陶瓷的共同热爱让世界各地热爱陶瓷的人慕名而来,景德镇成为新的“瓷场”。

   据不完全统计,3万多名“景漂”来到景德镇,高峰时期有5000多名“洋景漂”,他们的到来为古老的瓷都注入新的活力。景德镇成立专门机构服务“景漂”,全面优化政策“软环境”,让“景漂”有归属感。

   与世界对话,陶瓷艺术从这里走出国门 王者爱瓷,历史上景德镇瓷器是各国皇室身份和地位的象征。1717年,“爱瓷成痴”的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普鲁士帝国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国瓷器,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去交换,这些身价百倍的中国瓷器因此被称作“近卫花瓶”。

   如今,越来越多的景德镇匠人牵手国外一线设计师,让“景德镇制”走出国门。

   近年来,景德镇相继在荷兰代尔夫特市举办“故宫瓷器——皇帝御用”暨“景德镇御窑陶瓷特展”,吸引包括荷兰王后马克西玛在内的众多荷兰民众前来观展;在德国举办“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吸引当地青年现场体验拉坯、画坯等制瓷技艺,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连续举办19届,如今365天永不落幕。景德镇市委书记刘锋说,文化让心灵相通,借瓷博会东风,我们要形成常年陶瓷文化展陈的热潮,与世界对话,向世界讲好“瓷上中国”的精彩故事。

   新使命:窑火不熄 传承创新

   珠山大桥横跨昌江,72尊人物铜雕伫立两侧。

   这72尊定格了制瓷主要工序的铜像,代表着景德镇数以万计从事这一古老行当的陶瓷工匠。千年窑火不熄,一件瓷器历经72道工序,每道工序背后是一代代工匠的坚守,他们犹如一颗颗火种,让这座城市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千年不朽匠心在这里传承 熊熊燃烧的柴窑前,79岁的把桩师傅胡家旺神情专注,在26岁的徒弟沈天一眼里,师父就像交响乐团中的指挥。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柴窑的温度不平衡,温差大,如何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全凭把桩师傅的经验。胡家旺有一门绝招,通过吐进窑膛的唾沫蒸发程度,辅助判断窑内温度。

   “做瓷器就像做人,每一步都必须走得踏实。”这是胡家旺对沈天一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了练就这门独家技艺,胡家旺先后师从3位把桩师傅,历经8个层级,从最初级干到柴窑把桩师傅。如今,他一丝不苟地把这门手艺传给像沈天一这样的“90后”。

   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博物馆,一面巨型幻灯照片墙上,数百张瓷工的黑白照片缓缓闪现,人们不知其姓名,但感动油然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景德镇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多达15万,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

   千年文化遗存在这里“复活”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背后是一座城的坚守。

   近年来,景德镇不遗余力将散布在全城的“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列为“一号工程”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如今,老窑址、老街区、老厂房被修旧如旧,漫步在陶阳里,里弄民居、会馆瓷行、窑作群落,构成一个陶瓷的世界,千年文化遗存得以“复活”,千年瓷都的城市个性得以保留。

   走进御窑厂遗址公园,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保护修缮:8年前,景德镇启动御窑遗址申遗工作,后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景德镇市政府和江西省文旅厅研究制定下发御窑遗址申遗行动计划,力争御窑遗址早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古瓷基因在这里解析 景德镇珠山区,因一座高十余米的小山而得名,这座小山被视为瓷器界的“珠穆朗玛峰”。

   英国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明成化青花斗彩鸡缸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的明宣德青花龙纹罐……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的传世古瓷,大多数产自珠山下的御窑厂。这些藏品是幸存者,更多的则被督陶官打碎就地掩埋,数以千万乃至上亿碎瓷片堆砌成了珠山。

   为了让沉睡千年的瓷片“活”起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基于已出土的近2000万片古瓷片建设古陶瓷基因库。

   “这在世界范围内是首创之举。”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基因库的价值之一在于,通过现代精密仪器,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而推演还原出制瓷巅峰时代的真实面貌。

   珠山不远处,一幢红砖老楼里,科研人员盯着显微镜屏息凝神,以精细到0.01毫米的精度拼接、补配、打磨古陶瓷碎片,并采集工艺、配方等数据,绘制出古陶瓷基因知识图谱,为整个陶瓷行业创新提供支持。

   新赛道:相连时尚 创意赋能

   周末的景德镇乐天陶社,年轻创客们上街摆摊,作品不拘一格、个性张扬,吸引游客驻足。

   来自香港的郑祎是一位资深“景漂”,2005年她把乐天陶社开到了景德镇雕塑瓷厂老厂区内,规模超过开在香港、上海、北京的分店。

   创意引领,孵化梦想 20多年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以雕塑瓷厂为代表的“十大瓷厂”陆续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一座座废弃的老厂房、老窑炉、老烟囱。如今老厂区变身文创街区,工作室星罗棋布,便利的陶瓷创作环境、活跃的交流气氛,让怀揣艺术梦想和创业冲动的年轻人汇聚于此。

   “这里瓷与人生、与梦想完美结合,今天的景德镇已成为很有吸引力的城市。”郑祎说。

   每年五一、国庆期间,盛大的“春秋大集”如约而至,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的创客创意作品荟萃。目前,常年在景德镇的年轻创客近万人,其中超四成为“80后”,超五成是“90后”,超过一半的创客来自省外乃至国外。
 
   细分个性,激发活力 凌晨时分,景德镇陶瓷跨境电商数字产业园大楼内,操着熟练英语直播带货的主播们声情并茂,面前手机屏幕上,来自世界不同时区的顾客纷纷下单。

   大规模量产和个性化定制,这一工业时代的纠结和矛盾,在景德镇“主播+私人订制”的模式下得以破题,一根网线成功串联起两端:一边串起世界各地的个性化需求,一边串起景德镇5.8万家陶瓷中小微企业、手工作坊。

   “景德镇手工制瓷体系全球独一无二,一万个不一样的主人杯,一个晚上就能搞定,曾经王室贵族独享,如今人人都能‘私人订制’。”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冯俊说,去年景德镇陶瓷仅在抖音电商直播平台营业额达57.6亿元,同比增长87.8%。电商交易额突破百亿。

   科技赋能,创新业态 走进景德镇邑山陶瓷工业园,37栋现代化厂房中,安装了7条从德国引进的世界顶级自动化生产线,这里在致力于打造全球先进的智能陶瓷工厂。

  “工业生产线为手工作坊提供量产服务,而手工作坊则为工业园提供创意设计。”邑山工业园负责人介绍,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这个园区年产陶瓷产品7600万件,年产值15.2亿元。

   即使是从未学习过陶艺的普通大众,在陶溪川陶瓷3D打印中心,也能轻松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变成一件陶瓷作品。无人工厂、智能生产线、3D打印技术……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场景愈加丰富。

   越来越多贴近生活、贴近市场的精巧产品涌现。作为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象征之一,筷子与汉字的历史一样悠长,针对“瓷难成箸”的难题,陶瓷收藏者聂驿清十年“磨”一筷,精美的瓷筷摆上国人的餐桌,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新生活:恬静闲适 诗意栖居
   
   “你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

   “三宝蓬主”肖学锋的这句话,说出了三宝村“世外桃源”的艺术气质。
 
   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的三宝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的会员单位,已累计接待近万名外国艺术家驻场创作。小山村、国际范,这里是景德镇“诗与远方”生活日常的缩影。

   这是诗意栖居的“IP” 出生文艺家庭的焦孟田是“景漂”协会会长。大学毕业后,他在美国留学,就在即将申请加入外国国籍的时候改变主意回国,来到景德镇。

   窗前赏景,炉边沏茶。在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焦孟田“看见了最原始的东西”。他在瓷谷建起工作室,每年有近四分之三的时间在此居住,亲手烧制青瓷茶器。

   焦孟田流连忘返的瓷谷内,110多间陶瓷工作室、48家陶瓷工厂、100多名国内外艺术家常驻在此,穿插在工作室、工厂之间的是独具特色的民俗馆、咖啡厅、文化馆、双创空间等。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交流,匠人们在这里施展绝技,游客们在这里体验陶瓷工艺……

   近年来,随着一批以三宝国际瓷谷等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中心园诞生,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广至设计、餐饮、书馆、民宿等,千年瓷都越来越散发诗意的气息。

   这是乡村振兴的“IP” 驱车进入景德镇浮梁县寒溪村,目光旋即被一架巨大的彩色充气楼梯所吸引,它倚靠着一幢三层小楼,高20余米。意大利艺术家保拉·皮维的作品《梯》已成为这里的新地标。这是“艺术在浮梁”文旅项目22件艺术作品之一。
 
   两年前春夏之交,来自5个国家的26位艺术家应邀来此进行艺术创作,把这里打造成了一座“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艺术在浮梁”项目团队与村集体合作成立了运营实体,将运营收益与村集体收入挂钩,还帮助村民拓展了自产茶叶和米酒的销路。过去的“空壳村”里,精酿啤酒、现磨咖啡、民宿、茶厂等正吸引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游客。“过去一年,村里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增收近百万元,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寒溪村党支部书记谢恩安说。

   在景德镇因瓷而“兴”的村庄越来越多。艺术不仅融入乡村生活,也推动千年瓷都一个个古村焕发新颜。

   这是时尚活力的“IP” 夜幕下的景德镇陶溪川,流光溢彩,游客如织。

   走进陶溪川,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老房子上长出了新房子”。这里不仅有博物馆、瓷器店,还有歌剧院、音乐厅。陶溪川“亲切、精致、浪漫”,这个代表景德镇新气质的地方,还登上过美国《纽约时报》的版面。

   年轻、时尚、国际范儿……这些新印象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是原国营宇宙瓷厂的老厂区,更让人惊讶的是,就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败,杂草丛生。

   入夜,穿行在古老而又时尚的街区中,感受着历史的印记和现代生活场景交互融合。陶溪川分贝实验室里,来自音乐学院的学生支起手机支架,唱着流行歌曲,既让徜徉于此的游客享受美妙动感的音乐,也通过直播向外界传递着这里的活力与朝气。

   陶溪川正在孕育,正在生长。截至目前,这里已接待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艺术家,他们在这里办展览开讲座,交流合作;陶溪川国际艺术中心与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日本信乐陶艺之森艺术中心等全球多个知名艺术中心及艺术类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这片文创街区正崛起为一个新兴、多元、国际化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在新与旧、土与洋、同与异、内与外的深度融合、多重碰撞下,这里日新月异。”景德镇市市长胡雪梅说。

   昌江迤逦,奔流向前。

   千年瓷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11-2022 www.caezx.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交所资讯网 版权所有

邮箱:404873470@qq.com   联系电话: 0371-55337102   传真: 0371-55337102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50019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未标注"本站原创"的新闻均来自网络,旨在服务网民传播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