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2022-12-17 12:28:58  来源:人民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该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新时代以来,非遗保护的蓬勃开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很好的赓续。非遗保护传承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可喜成效。

  非遗保护传承的进程,始终响彻着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的颂歌。近期以来,忠诚敬业、矢志奋进、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受到普遍赞扬、得到广泛发扬。一大批各门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各地广大传承人群,组成了保护传承大军,充分展现非遗的当代价值,大力推动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0余名。

  目前,非遗工作已初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非遗保护传承成为当代社会生活、文化实践、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保护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几乎每项非遗的申报都会引起普遍关注,比如,我国的“二十四节气”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际,群众欢欣鼓舞,传唱节气歌。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557项,全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文旅部规划和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培训传承人超过10万人次。全国还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益完善,制度健全,保护观念深入人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是我们情感交融彼此认同的源泉。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庆典活动,形成了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大精神力量。非遗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边远山区,在民族村寨,很多地方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织群众,通过制作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脱贫致富。非遗的展览展示,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内容。这些活动传播了非遗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全人类意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多样性。正如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指出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特性,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我国43个成功申遗的项目中,包括我们和友邻国家联合申报的项目,这是非遗在世界范围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极好佐证。在国际交往中,常常互赠礼品,以表达美好祝愿和深厚友情。我国的传统手工技艺品类繁多,手艺高超。陶瓷、雕漆、景泰蓝、苏绣、湘绣等非遗工艺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国礼”,彰显了我国非遗的深厚底蕴和保护传承的显著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我们体验着更具美感的日常。纺染织绣装点着我们的衣着服饰;丰富多样的烹饪技艺带来了舌尖上的幸福滋味;各种表演艺术展示着我们卓越的才艺技能,显示着生活的五彩缤纷……这些文化成果惠及全社会,非遗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非遗的享用者。蓬勃开展的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铺展开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11-2022 www.caezx.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交所资讯网 版权所有

邮箱:404873470@qq.com   联系电话: 0371-55337102   传真: 0371-55337102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50019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未标注"本站原创"的新闻均来自网络,旨在服务网民传播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