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研讨会:从“大家化”到“大众化”需借助成熟的数定技术力量!
2022-07-12 12:09:36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线上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研讨会:从“大家化”到“大众化”需借助成熟的数定技术力量!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找到文化遗产转译的有效方式及应用场景,所创作出的作品或产品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为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7月9日,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研讨会在线举办。与会专家就文化遗产与前沿科技融合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提出三点思考:一是生活化。利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生活化,与人民生活联系更紧密;二是产品化。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利用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促进人民消费;三是国际化。数字无边界,应借助数字化让北京的文物故事走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指出,文化遗产从“大家化”到“大众化”需要借助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数字技术力量,需要产业的力量。应从第三方视角消除信息不对称,通过对典型案例和共性经验的梳理,为遗产端、市场端提供方向与信心,精准表达市场诉求,鼓励社会与产业的积极参与。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文物是科技发展的见证,科技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强大助力。文物数字活化已经越过了跨界融合的初级阶段,下一阶段,要立足于更深层次,满足群众需求,联动各方共同助力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贾旭东教授提出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的四个共同特征:一是旅游者不需要出行,不与文化遗产本体接触;二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行为要通过前沿科技和文化遗产在某种形式上的融合产生;三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能够增加旅游体验的丰富性、互动性与超临场感,能够更好地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底蕴;四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能够扩大文化遗产的旅游机会,丰富文化遗产旅游形式,成为可持续文化遗产旅游的新形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教授为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提供了四条评价标准:一是人民性与普惠性。数字技术提高了文化遗产的公众可及性,让观展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二是轻松性。文化遗产应以轻松的方式与人民生活关联起来,避免被“束之高阁”。三是新颖性与现代表达。需要提升文化遗产体验的创意、科技感与吸引力。四是原真性。要以文化遗产为中心,忠实原著与本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认为,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是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创立受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界面以及超级用户体验,提升文化遗产的公共可达性、活态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核心的方法论强调基于不同文化遗产的特定属性以及其应用场景的特殊性来形成独特且相关的演绎方式;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找到文化遗产转译的有效方式及应用场景,所创作出的作品或产品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认为,元宇宙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的、面向人类未来的数字文明。文化遗产和元宇宙的结合,要超越文化思维,进入文明思维,用打造新文明的视野高度、平台认识去做二者的结合,实现文化遗产代表的特定文明与新型数字文明的互嵌。在未来的技术与文化的交织互动中,元宇宙技术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提出,文博文旅等实体场景是元宇宙的天然入口,元宇宙为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具有时空一致性、复原原生环境的能力。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指导,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发起,青腾作为特邀共创伙伴。
为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7月9日,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研讨会在线举办。与会专家就文化遗产与前沿科技融合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提出三点思考:一是生活化。利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生活化,与人民生活联系更紧密;二是产品化。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利用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促进人民消费;三是国际化。数字无边界,应借助数字化让北京的文物故事走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指出,文化遗产从“大家化”到“大众化”需要借助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数字技术力量,需要产业的力量。应从第三方视角消除信息不对称,通过对典型案例和共性经验的梳理,为遗产端、市场端提供方向与信心,精准表达市场诉求,鼓励社会与产业的积极参与。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认为,文物是科技发展的见证,科技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强大助力。文物数字活化已经越过了跨界融合的初级阶段,下一阶段,要立足于更深层次,满足群众需求,联动各方共同助力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贾旭东教授提出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的四个共同特征:一是旅游者不需要出行,不与文化遗产本体接触;二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行为要通过前沿科技和文化遗产在某种形式上的融合产生;三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能够增加旅游体验的丰富性、互动性与超临场感,能够更好地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底蕴;四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能够扩大文化遗产的旅游机会,丰富文化遗产旅游形式,成为可持续文化遗产旅游的新形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教授为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提供了四条评价标准:一是人民性与普惠性。数字技术提高了文化遗产的公众可及性,让观展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二是轻松性。文化遗产应以轻松的方式与人民生活关联起来,避免被“束之高阁”。三是新颖性与现代表达。需要提升文化遗产体验的创意、科技感与吸引力。四是原真性。要以文化遗产为中心,忠实原著与本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费俊认为,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是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创立受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界面以及超级用户体验,提升文化遗产的公共可达性、活态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核心的方法论强调基于不同文化遗产的特定属性以及其应用场景的特殊性来形成独特且相关的演绎方式;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找到文化遗产转译的有效方式及应用场景,所创作出的作品或产品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认为,元宇宙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的、面向人类未来的数字文明。文化遗产和元宇宙的结合,要超越文化思维,进入文明思维,用打造新文明的视野高度、平台认识去做二者的结合,实现文化遗产代表的特定文明与新型数字文明的互嵌。在未来的技术与文化的交织互动中,元宇宙技术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洪提出,文博文旅等实体场景是元宇宙的天然入口,元宇宙为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具有时空一致性、复原原生环境的能力。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指导,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发起,青腾作为特邀共创伙伴。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 河南省就革命文物保护公开征求意见2022-11-29
-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揭晓共352022-11-21
- 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安徽、海南、2022-11-21
- 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入围作品名单公布 2022-10-27
- 德国总统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首次访问乌克兰2022-10-26
- 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主要成果展在北京开幕2022-10-18
- 上交所:新增6家券商 科创板做市商扩容至14家2022-10-16
-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2022-10-16
- 光与影的盛宴:沉浸式美术馆“无相艺术空间”2022-10-16
-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提出“四大愿景”20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