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聚焦

国家文化公园:古老声腔唱新曲

2022-07-19 09:38: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国家文化公园:古老声腔唱新曲,杭州市拱墅区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戏曲节,在一个多月里好戏连台、精彩不断。戏曲星光大道、大运河沿线剧种精品展演、网红戏曲大会等尽情展现了大运河杭州段的文化魅力。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我国形成了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布局。

国家文化公园的灵魂是文化,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亡绝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戏曲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中自觉扛起时代重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自古有“水路传播”的说法。黄河、长江、大运河,既是滋润百姓、养育万物的生命江河,也是文脉绵长、生生不息的文化江河。黄河、长江、大运河沿线为戏曲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诸多剧种的形成发展、交流演进以及创作演出等活动都与它们紧密相关。这些戏曲作品中总是洋溢着百姓生活情趣、闪烁着时代的精神光辉,更传承着革命的红色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毛小雨介绍,大运河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的一条交通命脉,也是一条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干线,从北京到浙江杭州,沿线孕育了诸多基于民间小调和曲艺而成的剧种,如北京曲剧、评剧等。

“黄河、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这两条大河流域是中国戏曲非常流行的区域,它们又和长城、大运河两个巨大的工程交织在一起,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黄河流域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早在北宋年间,宋杂剧就在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崛起,这里也是梆子戏流布最广的区域。抗战期间,豫剧狮吼剧团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秦腔民众剧团在延安排演了很多反映抗战内容的戏,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陕西戏曲研究院,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力。这是中国长城内外及黄河流域戏曲投身革命的典范。”毛小雨说。

“江西、福建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根据地,这里民歌丰富、小戏盛行,早在红军时期,它们就成了动员劳苦大众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的宣传力量,闽赣交界地方流行的汉剧,到现在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毛小雨介绍,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藏戏、桂剧、地戏、湘剧、花鼓戏等,品种丰富、色彩斑斓。这些剧种成为这些地方文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中国戏曲更加生机勃勃、刚健有为。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广大基层文艺院团创作了大量坚守人民立场、凸显时代风采、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戏曲艺术作品,强化了国家文化公园的精神内涵,凝聚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6月21日至7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九省(区)戏曲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新人才、新风貌。参演作品弘扬爱党爱国主旋律,聚焦黄河文化主题,从历史中找寻民族精神密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吕剧《一号村台》生动反映新时代黄河流域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豫剧《大河安澜》再现黄河保护历史画卷;陇剧《大禹治水》深情抒写中华民族历史智慧;二人台《山那边》描写党员干部带领山里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平弦戏《绣河湟》彰显团结包容、乐观向上的河湟精神,描绘乡村振兴美好蓝图……这些剧目站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对新时代续写黄河文化新辉煌进行了全新的艺术表达,为有效保护弘扬黄河文化遗产、更好彰显其时代价值提供了路径。

“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戏曲文化的作用,是增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含量的重要举措。”江苏省扬州市文联主席、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姜师立表示,要以运河边成长起来的戏曲文化宣传运河价值、传播运河精神。

姜师立介绍,扬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了“运河情”文艺巡演,利用戏剧、曲艺等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到运河沿线城市巡回演出,扬州曲艺家协会编演的扬州清曲《大运清歌》充分展示大运河的浓厚文化底蕴。江苏省文化部门还两年举办一次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成为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舞台。杭州市拱墅区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戏曲节,在一个多月里好戏连台、精彩不断。戏曲星光大道、大运河沿线剧种精品展演、网红戏曲大会等尽情展现了大运河杭州段的文化魅力。大运河戏曲节在杭城广大市民中掀起“戏曲文化热潮”,除了现场观众,还吸引了50余万网友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此外,苏州将全晋会馆建成昆曲博物馆,专门展示昆曲文化、演出昆曲。

“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时还要注重文旅融合,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融合,让动态的非遗进入固态的运河园林遗产,在互动基础上激发出新的活力。”姜师立表示,这样一方面使运河园林的旅游更有观赏价值,另一方面又保护传承附着在物质遗产上的非遗,将运河沿线的民俗民风、戏曲歌舞等各有特色的非遗融汇到运河旅游项目中,“尤其是把一些濒临消失的古老剧种通过运河旅游连缀起来,成为新的运河旅游资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文交所资讯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11-2022 www.caezx.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交所资讯网 版权所有

邮箱:404873470@qq.com   联系电话: 0371-55337102   传真: 0371-55337102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1500199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未标注"本站原创"的新闻均来自网络,旨在服务网民传播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